上一版/ 07 版:副 刊 /下一版  [查看本版大图
本版导航 各版导航 视觉导航 标题导航
选择其他日期报纸

一斤茶里的革命情谊

皖西日报 新闻    时间:2025年08月21日    来源:皖西日报

  邓维世

  从我记事起,就知道山里住着一位不是亲人却胜似亲人的汪忠一汪大伯。他个子不高,背微驼,比父亲年长几岁,我们这些孩子都亲切地叫他“汪大伯”。这段跨越半个多世纪的情谊,要从1948年那个杜鹃啼血的春天说起。
  那年三月,父亲邓立功奉命转入地方武装,担任舒六县游击大队文书,在大别山区坚持游击斗争。他原是跟随刘邓大军千里跃进大别山来到舒城的。四五月间,父亲所在的小队在晓天深山里执行任务时遭遇敌军埋伏。山林间骤然枪声大作,敌人机枪喷吐的火舌吞噬了冲在最前面的战友。当时父亲正因“打摆子”高烧不退,浑身颤抖,幸而与两位小个子战友落在后面,才侥幸逃出那片血雨腥风。
  晓天的山高林密成了天然的庇护所。父亲与战友在湿冷的山林中东躲西藏近两日,最终又因体力不支失散。当他在昏迷中被救醒时,发现自己躺在一户农家的旧床上,一位名叫汪忠一的山民正用粗瓷碗给他喂米汤。滚烫的泪水顺着父亲消瘦的脸颊滑落——在这兵荒马乱的年月,竟还有人冒险收留一个素不相识的游击队员。
  “不用谢,我们是‘自家人’。”汪大伯这句带着山乡土味的话,像一盆炭火融化了父亲周身的寒意。这三个字里包裹的,是大别山百姓最朴素的革命情怀。
  1954年父亲担任舒城县副县长后,工作日渐繁忙。但每年谷雨前后,汪大伯总会雷打不动地送来一斤自家炒制的小兰花茶。父亲接过新茶时,指尖总会微微发颤——那青翠的嫩芽浮动的何止是茶香?分明是血火岁月里淬炼出的生死情谊。这一斤茶叶重若千钧,称量着战火中的性命相托,也丈量着山民金子般的赤诚。
  后来汪大伯走了,他的长子接过了这个无声的约定。他说,父亲临终前特意交代:“春天新茶上市时,别忘了给邓县长送一斤,他最爱喝晓天的兰花茶。”父亲接过茶叶时,我看见他斑白的两鬓在微微抖动。这哪里是寻常的草木之味?这是用两代人的坚守熬煮的人间至味。
  如今,当我凝视杯中舒展的碧叶,仿佛又看见晓天深山里的那双手,听见岁月长廊中“自家人”的回响。这一斤穿越时空的新茶,比任何勋章都更珍贵。它默默诉说着:当革命者在枪林弹雨中前赴后继时,正是千千万万个汪忠一这样的“自家人”,用他们滚烫的心肠,在悬崖绝壁处垫起了通向新中国的生命之路。
  茶叶在沸水中沉浮,将大别山的晨曦雨露、烽火岁月与赤子之心,都化作了这一盏澄澈的茶汤。啜饮之间,历史深处传来的金石之声愈发清晰:勿忘那些用生命托举革命的“自家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