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年古镇万年歌
皖西日报
作者:金从华
新闻 时间:2025年06月26日 来源:皖西日报
 古窑陈列室 徐缓 摄
金从华
发源于天河尖的东淠河,像一匹桀骜不驯的野马在大别山北麓一路横冲直闯,一头撞进了圣人山的怀抱,没了那股原始野性,在这里形成了一个偌大的温顺滩涂,于是在东淠河岸边就诞生了一个兴盛的小镇,那便是下符桥。 下符桥位于霍山北部,据《史记·夏本纪》记载,霍山最早称“英”,在夏朝初建立,城址下埠口(今下符桥镇),距今有4200多年的历史,在1984年发掘的大垄台(今下符桥镇沈家畈村)古村落遗址,及后来大小松墩遗址出土的大量陶罐碎片、鬲足器具、陶匜残片上,至今还残留着数千年的人间烟火。 商周时废“英”置“灊”,商代甲骨文卜辞上云:“庚寅卜,在灊次贞:王臿林方,亡灾。”大意是说,庚寅年,商王出征林国(今江淮之间),来到灊时算了一卦,寻问此次出征能否成功,结果:顺利,没有灾难。灊,就是今天的霍山,灊邑城址就在下符桥。 灊邑是华夏最早的县邑之一,商周时楚国在此设置县邑,完全因为灊是襟江带淮、地控吴楚的战略要塞。《左传》记载:“鲁昭公三十一年(公元前511年)秋,吴人侵楚,伐夷,侵灊、六,楚沈尹戍帅师救灊。吴师还,楚迁灊邑于南冈(今霍山锥子山村邓家巷)。”说的是公元前511年秋,吴国大举进攻楚国东方的灊、六,楚国左司马沈尹戍亲率大军来救灊,击退吴军后,又把灊邑的城址迁到了更安全的地点:邓家巷。说明楚对霍山战略地位的重视。 灊邑是吴楚之战的古战场,散落在下符桥、圣人山、沈家畈一带的烽火台(也称烟墩)遗址,掩映在青山绿水间,拔开丛林,依稀可见暗淡的刀光剑影,可闻远去的鼓角争鸣。 古人多是选择在倚山临水的地方为聚落区,下埠口毗邻圣人山,靠近东淠河,进可攻,退可守,土地肥沃,水运繁华,下埠口是往来皖鄂间的主要码头之一,因此自然形成了数个朝代县邑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到了隋开皇元年(公元581年)更名为霍山,城址仍在下埠口。 下埠口的繁华是从唐朝开始的,而真正走向巅峰是在宋代。宋朝是个重文轻武的朝代,宋词、宋瓷是宋代文化的两大杰出代表。 在下埠口西北瓦屋院有一个窑宝山,据光绪《霍山县志》记载,在宋神宗熙宁年间(约1070年左右),这里建了一所大型民窑——窑宝山民窑(现为省保单位),占地面积达6000平方米,窑炉属南方常见的“龙窑”型,从出土的大量生活用品,如瓶、罐、钵、碗等和玩具饰品,如狮、狗、龟、马俑等来看,全为黑釉陶瓷器,产品精美,造型别致,工艺娴熟,虽外表古朴粗犷、素面无纹,但俗而秀雅、形象逼真,色泽明亮,釉层匀称,堪称民窑中的精品。 宋瓷是宋朝身份的象征,它透视着皇室的权威和审美的情趣,反映了当时的文化地位和社会背景。我国古代审美分皇室审美、文人审美和民间审美三个层次,皇室审美强调的是顶级,因为它垄断了一切资源;文人审美强调的是救赎和哀伤,具有时代烙印,要么体现心怀天下,要么表达壮志难酬;民间审美则强调活泼自然,怎么舒服怎么来,实用第一。 下埠口窑宝山民窑秉持了民间审美风格,虽没有官窑“入窑一色,出窑万彩”的高端迷人,但从审美角度来看,不亚于“汝官哥钧定”的创意,尽显民间趣味,一时间窑宝山民窑产品,凭藉着低价实用及下埠口码头航运方便,运到苏浙,运到湘鄂,走进寻常百姓家。千年窑宝山,至今还飘荡着“雨过天青”的哀怨瓷歌。 下埠口码头上连管家渡、千笠寺,达湖北,下通韩摆渡、正阳关,抵淮河,东淠河水运是当时最繁忙的路线之一。帆楫林立,摇曳生姿,百货山集,绵亘数里,市肆节比,热闹非凡。 到了北宋后期,因北方战事不断,霍山县衙也沿河向南迁至兰家坟(今霍山县城),下埠口成了故埠,成了专业的商业码头和县衙的外滩。 “大艑从东来,帆樯郁嵯峨”,来来往往的商船,飘飘荡荡的白帆,熙熙攘攘的人流,辉映于朝阳和晚霞之中,在故埠形成了一道靓丽的风景,“霍山八景”之“故埠帆联”成了文人骚客笔下的长短句、水墨画。这一景致一直延续到建国后横排头水利枢纽截断航运为止。 古代统治者都有在灾年更改地名的习惯,就像皇帝更换年号一样。元至大末年(1311年)一场大水让武宗皇帝惊慌失措,把故埠改成了下符桥。据《六安州志》记载,故埠镇位于东淠河与熊家河交汇处,熊家河上架桥经常被山洪冲垮。元至大二年(1310年),富民洪氏在此捡到一个狗头金,便以此金修造了一座坚固的桥梁,因当时霍山地界常有恶虎伤人事件发生,相传有道士便在桥上粘贴“下符”,以防虎患。按道家说法,“符”分“上符”与“下符”,“上符”镇妖魔鬼怪,“下符”治洪水猛兽,这就是下符桥的来历。 下符桥是霍山的北大门,是六安进入霍山的主道,原先的下符桥已成交通瓶颈,明弘治十七年(1504年)知县吴霖领旨重新建桥,新桥宏伟,名曰:淮西第一桥。并在桥头铸一铁牛,重千钧,用来镇桥,铁牛形象逼真,如真牛大小,牛身刻满篆文;在桥另一头秦冲石崖上刻有建桥经过,“秦冲摩崖石刻”现为“市级文保”。石刻的上方凹槽雕有一只栩栩如生的石猴,与铁牛遥相呼应,相得益彰,桥上刻有“铁牛卧桥观月;石猴临井看天”的对联,为下符桥增添了景致。但见帆船画舫来回穿梭,渔舟唱晚,商贾云集,一幅霍山版的《清明上河图》铺成在游人的面前。可惜的是1938年8月,日本鬼子来犯时,此桥被国民党驻军炸塌了;千钧铁牛,1958年被送到合肥钢铁厂炼成了铁块;凹槽石猴,1968年秋被人整体凿下,消失得无影无踪。历史不会凭空而去,遥远的记忆变得苍白,唯有历史长河流淌着一首充满愁怨的挽歌。 圣人山海拔只有198米,有道是“山不在高,有仙则名”。圣人山,一个霸气的名字,因医圣张仲景在此采药行医而得名,也因此成为皖西名山。张仲景,建安时期三神医、中华“四大名医”之一,是一个名副其实关心百姓疾苦的好官。圣人山上的草药大多入了医圣的经方,造福桑梓。 圣人山是霍山县的西北屏障,也是古灊邑的东南关隘。1938年8月28日,这里爆发了著名的“秦冲阻击战”,日军小野骑兵大队2000多人侵犯霍山,在圣人山下的秦冲,霍山军民演绎了一场“天地英雄气,千秋尚凛然”的殊死反击战,激战一天一夜,为县城百姓转移赢得了时间,挫败了日军企图取道霍山参加武汉会战的图谋,奏响了一曲抗战的凯歌。 黑炭冲战斗是解放战争中一场微不足道的战斗,然而却是中国革命史上不可不说的一次战斗。1948年11月15日,刘邓大军某部皖西独立旅的两个营,由六安张家店经霍山去固始迎接几百名南下干部和大批物资军费,在下符桥黑炭冲遭遇敌46师两个团。面对敌强我弱的态势,独立旅在当地群众的支持下,经过七小时的浴血奋战,最终摆脱了敌人的围追堵截,南下干部毫发无损,物资军费安全送达,保证了解放区的社会治理。“江山不负英雄泪,且把利剑破长空”,107名战士在黎明的前夕血洒黑炭冲,在东淠河上流淌着一曲悲壮的骊歌。 抚今追昔,站在圣人山上,千年古镇沧海桑田,尽收眼底。绿水环绕,莺歌燕舞菜花黄;古树成荫,桃红李脆瓜果香。这里的人们穷则思变,变则思勤,勤则思远,让人羡慕下符桥的日新月异,发展之快令人咂舌。说来也怪,这里于1958年初曾一度叫火箭人民公社,由此观之,还真不是空穴来风。 田畴边散落的白鹭,像一个个音符,光缆上整齐的麻雀,像一排排线谱,演绎着一个时代的交响。 明代诗人丁钺是这样描写古镇的:贾子烟波下远舟,帆樯映日水边浮;西风雁落霜华白,夹岸芦花动客秋。如今看来却另有一番心得。 灊邑也好,故埠也罢,倶往矣,看安居乐业,当数今朝。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