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本版导航 |
各版导航 |
视觉导航 |
标题导航 |
选择其他日期报纸
|
年 |
|
月 |
|
|
斗笠下的脊梁
皖西日报
作者:邓维世
新闻 时间:2025年06月05日 来源:皖西日报
邓维世
邓立功,是我的父亲。时任舒城县副县长,兼1958年龙河口水库修建指挥部总指挥。2025年5月3日,是父亲逝世17周年纪念日。在龙河口水库纪念馆的玻璃展柜里,那件灰褐色的蓑衣总让我驻足。蓑衣编织的纹理间,仿佛还凝结着1958年的冷雨。当年那位老干部指着展柜里的蓑衣轻声说:“这就是当年邓县长的战袍。” 母亲记忆中的雨天,父亲总是最先冲出家门。蓑衣簌簌作响,斗笠下的背影在雨幕里渐行渐远。发黄的照片里,父亲和民工们一体拉车的绳索深深勒进肩膀;父亲说过,握铁锨的虎口震裂时,血珠会溅在冻土上。那年汛期来得猝不及防,一连几天大雨,东大坝和围堰同时溃决,那天夜晚的情景,后来人们在文章里写道:邓县长带着民工们挽成人墙,在激流中站成一道堤坝;在那些艰难的日子里,每晚民工休息后,邓县长依然在工地和帐篷间巡查,房间的灯总是最后一个熄灭。月光下那串深深浅浅的脚印,至今镌刻在十万龙舒儿女的记忆中。 舒城县政协《永恒的记忆——龙河口水库建设实录》编纂组解启玲主任告诉我:“我们采访了七八十位健在的老人,提起邓县长,都眼含泪光。”老团长张成恕谈及纪念馆初建时没看到父亲的资料,情绪激动地说遗憾。劳动模范许芳华那句话至今铿锵:“邓县长都带头泡在泥水里,我们有什么理由不干。”十万龙舒儿女就这样跟着父亲,用双手和肩膀挑土123万方、砌石23万方。水库大坝成功合龙,父亲心里充满喜悦,在庆功会上,父亲这个带过兵打过仗的北方汉子,却悄悄把奖状叠进旧挎包里,就像当年把军功章藏进贴身的粗布口袋一样。 随后的岁月里,杭北干渠和舒庐干渠同样在父亲的精心指挥下相继建成,如今这些水利工程已成为子孙后代们的骄傲。六十年代《农村报》记者要采访父亲的事迹,父亲却说:“功劳不属于我个人,功劳属于大家。”把荣誉推让。 今天站在纪念馆平台上远眺,万佛湖(龙河口水库)湖水碧波荡漾,倒映着青山的轮廓。那些父亲您用算盘核验过的土方量,用脚步丈量过的导流渠,早已化作润泽千里的命脉。玻璃展柜里的蓑衣依然保持着30度的倾角,那是劳动者最虔诚的鞠躬。经年的茅草早已凝成铠甲,恰似当年那个在雨中跋涉的背影——那道永远前倾的脊梁,如同大坝的迎水面,始终面向风雨,背护苍生。 展窗玻璃映出的,是碧波千顷的湖面,是堤岸上追逐风筝的孩童,是晚霞里散步老人,是灌溉渠边金黄的稻浪。抚摸着蓑衣粗粝的表面,我终于读懂了父亲您常说的那句话:“共产党员的腰杆要靠群众来挺直。”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