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一版/ 07 版:乡村走笔 /下一版  [查看本版大图
本版导航 各版导航 视觉导航 标题导航
选择其他日期报纸

万亩杜鹃花与十八年坚守

皖西日报 新闻    时间:2025年05月08日    来源:皖西日报


  冬晓·寻溪里民宿   徐缓 摄
  桑丽丽 摄
  倪宏珍

  如果不是跟随六安市(县)文联、作协采风的脚步,我不会来到金寨铁冲乡冬晓·寻溪里民宿,也了解不到杜鹃岭背后的故事。高畈村知情的群众都说:“如果没有张经奎、易志惠两人十八年如一日的坚守,就没有杜鹃岭上的万亩杜鹃花。”
  话还得从2008年说起。
  杜鹃岭原来叫八斗岭。杜鹃岭上只有花树还见不到杜鹃花,放眼望去,只见莽莽的深山老林和深不见底的大峡流水。七零八落的杜鹃花树散长在茂密的灌木林里,花树矮,被很高的杂树遮住了,见不到阳光雨露的花开不了,所以说杜鹃岭上没有花。
  金寨县水利局计划在大峡谷最深处修水库,建电站。这个沉睡了千年的深山老林,这条从古流到今的长江河源头的流水,被时代的号角吹醒了。
  那时候杜鹃岭属于皂河村,乡村筹划利用机会开发杜鹃岭发展旅游,村支部书记王大安年龄大了,爬不动山,时任铁冲乡党委书记付少平综合多方考虑,将这项工作托付在张经奎、易志惠两位年轻村干部肩上。
  要说这事真有巧合,如果落在别人身上,得不到八斗生产队的大力支持,也许事就没有这么顺利。张经奎和易志惠两人的母亲是姊妹俩,而且门数还不远。八斗居民组12户人家,张经奎和易志惠两人的舅舅占了8户。于是他俩就找舅舅们支持他们的工作。
  舅舅们左右为难,借用了山,如果旅游事业发展不起来,山村农民没有了山,没有收入靠什么生存呢?不借给村里用,又怎么对得起自家的姑娘呢?思前想后,从大局出发,八个舅舅答应了张经奎和易志惠的要求。
  有了八个舅舅的山场作基础,就开工了。他们请人前面砍杂树,后面把杜鹃树长密集的地方,挖到没有杜鹃树的地方栽,这样就把“映山红”连成了片。
  最初的时候,项目没有批下来,村里一年只能拿三到五千元资助,没有钱付工人工资,他们掏空了家里的积蓄,受够了家人的埋怨。砍伐杂树触犯林业政策,承受着被停职处分的风险。群众要征用资源费用,他们跑断腿,说破嘴皮劝群众,还常常不被理解。
  他们的工作,没有诗和远方,只有一身汗水一身泥地奔忙在杜鹃岭上,数不清的日子在这山上来来回回,上上下下多少次,他们自己也记不清摔了多少跤,摔伤了多少次手和脚。身上、手上、腿上刺破的伤口,有的长好了又划破,划破了又长好。其中的辛苦,无人体会。经过多年的风风雨雨,红彤彤的杜鹃花开满杜鹃岭的山岗。
  2018年春,杜鹃岭上的杜鹃花上了央视,紧接着张经奎、易志惠接受采访的新闻连同杜鹃花一起上了安徽电视台的荧幕。高畈村群众看到后有不同反响:有赞叹的,有敬佩的,有回顾往事的。从修路、修水库,到建电站,再到修吊桥,已在山上工作五年,加上砍杂树,栽种映山红树,又在山上辛苦五年,他们在山上度过了十年无名无利的光阴啊。
  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2019年铁冲乡人代会上,张经奎在开发杜鹃岭讨论会上表态,加宽杜鹃岭上的路,建好停车场。又是一个艰难而又艰巨的任务。这些年来他们真是步步艰难,再到步步成功。
  随着杜鹃花岭的渐渐出名,旅客打卡越来越火爆,带动了乡村经济振兴,特别是土特产供不应求、农家乐“乐喜人”。居民收入提高了,怨声怨气自然消了。2005年村规模调整,高畈、水店、皂河三个自然村合并高畈村,2021年村委改选,张经奎全票通过任高畈村党支部书记兼村主任。他的肩上一头挑的是责任,一头挑的是父老乡亲们的心,你什么时候见到他,总是在忙忙碌碌。
  花香蝶自来。2023年4月万亩杜鹃花开的时候,背靠杜鹃岭,面朝万亩杜鹃花的上棚居民组村落被外地企业老板选中开发。上棚居民组有十七户人家分布在全国各地打工,搬迁17户人家的工作量和工作难度有多大,可想而知。有些事情不是给钱就能解决的问题,毕竟世代居住的这片土地是有感情的,要人家全部迁走,谈何容易?谈条件,签合同,无论哪一个环节都少不了张经奎的参与。张经奎的脚步一刻也没有停留过,他先后去过江苏、盛泽、杭州等地,在短短五个月,终于完成了搬迁任务。不得不让人敬佩!
  冬晓·寻溪里民宿从选址到开建只用了5个月时间,从开建到完工仅用了8个月时间。17栋楼,45间客房,还有游泳池、登山步道顺利建成,2024年5月营业。到2025年3月盈利600多万元,带动周边群众创收上千万元,还吸引了很多本地青年返乡创业。
  回望来时路,十八年弹指一挥间。张经奎、易志惠像许多乡村干部一样,在上级党委、政府的支持指导下,带领乡村伙伴们,用心描绘乡亲致富的蓝图,谱写乡村振兴发展的牧歌,他们的诗和远方写在家乡的土地上——杜鹃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