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本版导航 |
各版导航 |
视觉导航 |
标题导航 |
选择其他日期报纸
|
年 |
|
月 |
|
|
圣人山上话“圣人”
皖西日报
作者:金从华
新闻 时间:2025年05月08日 来源:皖西日报
金从华
圣人山位于霍山下符桥镇,海拔不足200米,有道是“山不在高,有仙则名”,因“医圣”张仲景在此采药行医而得名。 站在圣人山上,总会想起圣人,总想谈谈圣人。 张仲景是“建安三神医”之一,不仅首创了“人工呼吸”,还发明了美食——饺子。他当长沙太守时,把州府大堂变成了“坐堂医馆”,把陈列室变成了“中药铺”,是一个名副其实关心百姓疾苦的好官。张仲景在圣人山采药时,发现圣人山天麻品质好,大如脚掌,将之称为“仙人脚”(今圣人山尚有地名“仙人脚”),传为佳话。在此间,他不仅治好了很多疑难杂症,还留下不少单方。如老年表实症,可用石斛和生石膏煎水喝;小儿麻疹,可用葛根、生石膏和蝉壳煎水喝等等,沿用至今,让百姓得到了实惠。百姓把张仲景奉为圣人,并以“圣人山”为其树碑。 历史上的圣人,数不胜数,多存在于上古、道家、佛家神话故事里,如盘古、女娲、后羿、黄帝、四大菩萨等;凡间的除孔子、关羽、老子等外,还有“书圣”王羲之、“酒圣”杜康、“诗圣”杜甫、“茶圣”陆羽、“画圣”吴道子、“文圣”欧阳修、“词圣”苏东坡、“戏圣”汤显祖、“药圣”李时珍等等,各行都有魁首,各业都有“圣人”。 其实,圣人就是指知行完备、至善之人,是有限世界中无限存在的,多指品德高尚、智慧超群之人,用现在的话说,就是“永远活在人们心中”。揭开神秘的面纱,“圣人”与迷信无关,只是人们对自己心中偶像认知不同而已。 依这个标准来看,当今社会有很多人能成为百姓心中的“圣人”,也就不足为怪了。 柳宗元在《柳河东集》中说:“聪明正直者为神。”鲁迅在《中国人失掉自信了吗?》中也说:“民族的脊梁可以为神!”两位大伽的话说白了,就是要吾辈把对神灵的态度用来对待心中的英雄。 站在圣人山上,看山下粮田万顷,不禁想起伟人诗句:喜看稻菽千重浪,遍地英雄下夕烟。透过千重稻浪,有一个背影在我心中逐渐高大起来,他便是中国杂交水稻事业的开创者、领导者——袁隆平。 袁隆平,中国工程院院士,科学家,被誉为“杂交水稻之父”,获“共和国勋章”,为中国乃至世界粮食生产作出了杰出贡献。 袁隆平一生只做一件事,那便是致力于杂交水稻的研究,因为“民以食为天”。他曾许下两个梦想,一是消除饥馑;二是禾下乘凉。1953年大学毕业的他主动去湖南安化贫困山区,经过18年的不懈努力,终于1973年培育出“南优1号”,实现亩产超500公斤;1974年培育出“南优2号”,实现亩产超600公斤,后来的单产也是逐年攀升。 1994年9月,世界观察研究所所长莱斯特·布朗在《谁来养活中国人》一书中叫嚣,世界上没有哪一个国家能养活中国。 袁隆平,一个执着的“稻田守望者”,他响亮地回击布朗说,我能! 话一出口便是责任田,耕耘到底方显真章。袁隆平院士从那时起,用毕生的精力开始了中国“超级稻”攻关项目谋划、研究,正如他本人所说:“我不在家,就在试验田,不在试验田,就在去试验田的路上。” 袁隆平知道,水稻高产离不开良种、良田和良法。几十年来他也正是围绕着“三良”进行无数次的攻关、试验,在无数次的失败中,积累了无数改进良种、改善良田、改革良法的新措施,使得产量连连上台阶,最后成功试验出每亩1000公斤的“东方魔稻”,梦想成真。截至2020年,袁隆平推广杂交稻达68亿亩,增产粮食6000亿公斤。这让十四亿人填饱了肚子,让中国人的饭碗牢牢地端在自己手中,直接打脸布朗。袁隆平院士也被百姓尊为“神农帝君”。 2012年2月,已是83岁高龄的袁隆平院士,将“超级稻四期目标产量1000公斤攻关点”选在六安。霍山县圣人山下沈家畈有幸成为“大别山低海拔地区试验点”之一。9月19日下午,袁隆平院士来到圣人山下“高级稻”高产攻关试验点,察看稻田情况,手捧沉甸甸的稻穗,当得知农技人员在他亲自指导下克服了水稻杨花灌浆时温差大、土壤条件不好、灾害天气多等困难,仍取得了预期效果时,成功的喜悦溢于言表。 因工作需要,那天我也来到了试验田现场,我想亲眼目睹“圣人”的风采。因为打小就听大人们说圣人都是相貌奇特之人,如禹耳三洞、文王四乳、周公驼背、孔子反宇、项羽重瞳、刘备手长过膝等等。那么,袁隆平该是什么样子呢? 拨开人群,映入眼帘的是一位极普通的耄耋老人,眼睛浑浊但有神,短发素装却精神矍铄。如果非得找出他特别之处不可的话,那就是他“10元一件的衬衫,不超出200元的一双皮鞋,20元一次的理发,飞机只坐经济舱”的节俭品质。 袁隆平把超级稻试验田选在圣人山下,冥冥之中自有天意,百姓看在眼里,记在心头,有口皆碑,他是国人心中永远的“圣人”,他的丰功伟绩永远镌刻在圣人山上。 原来凡人是可以成为“圣人”的。老子曰:圣人无常心,以百姓心为心。袁隆平心中始终装着百姓的饭碗,把“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奉为人生信条,他不愧为百姓的心中之神,有人提议为新时代“神农帝君”立庙,赢得一遍赞誉。 百姓为心中的“圣人”立庙,也是无独有偶的。海上丝绸之路起点泉州,就有一座“解放军庙”,里面供奉着27位解放军烈士。 上世纪七十年代,台军机攻击福建,一个13岁的小姑娘在海边沙滩玩耍,敌机咆哮起来,危急之际,5名解放军战士用身体护住了小姑娘,战士们死了,小姑娘却活了下来。后来小姑娘用了几十年时间奔走募捐,建起了“天下第一庙”,供奉着那次战斗牺牲的24名解放军战士(后来又增加了3位)。其他庙里每天敲钟鸣罄,而这里却是循环播放《我是一个兵》《说句心里话》等军营歌曲,每天参拜的游客络绎不绝。 其实为圣人立庙也只是个形式。早在1996年10月,国际小天体委员会就将“8117号”小行星命名为“袁隆平星”,袁隆平终成世界人民心目中的星宿,以浩宇为庙,供奉“神农帝君”不亦壮哉!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