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本版导航 |
各版导航 |
视觉导航 |
标题导航 |
选择其他日期报纸
|
年 |
|
月 |
|
|
蚕 农
皖西日报
作者:陈晓翠
新闻 时间:2025年05月08日 来源:皖西日报
陈晓翠
蚕桑产业作为全县主导产业之一,“一棵树”带动了万民富,“一根丝”织起了丝绸路。鼎盛时期,全县有80%以上的农户从事蚕桑产业。户户有桑园地,乡乡有缫丝厂。我们一个庄子都是蚕农。 蚕桑产业是一个制种、栽桑、养蚕、收烘、缫丝、织绸的过程。蚕农一般负责栽桑、养蚕,蚕又分为春蚕、夏蚕和秋蚕。蚕农往往只养春蚕和秋蚕,夏蚕容易生病,没有十足的把握是不会养的,稍有不慎,就会搭进买蚕种的本钱。 蚕的生长周期为40多天,经过孵化期、幼虫期、蛹期和蚕蛾期。对于广大农户来说,养蚕见到现钱快,一个多月的忙碌就可以兑现,关键吃的是树叶。不像养猪养鸡从年头养到年尾,还要吃粮食。所以多数家庭都会选择养蚕,再忙也要腾出时间养两季蚕。 养蚕季节,村委会将蚕种发到各个生产队(村民组),生产队长(村民组长)会通知订蚕种的农户领取。一般家庭就养一两张,也有养几分或者三四张的。根据家庭人手和房屋面积等实际情况选择蚕养量。我们家总共就三间房子,桑园地也不是太大,通常养一张半到两张的量。 蚕种就像一粒粒芝麻装在一个长方形的网状格子里,一张蚕种大约2.5万只蚕卵。每当领回蚕种,妈妈就宝贝似地用棉布或者旧衣服包起来。经过几天的孵化,蚕宝宝就像一只只蚂蚁在网状格子里爬来爬去。这个时候,妈妈会拿出精心挑选的鸡毛轻轻地将蚕宝宝拨扫到斗盆(一种竹篾制品)里。然后飞奔到菜园地边摘几片嫩嫩的鲜桑叶,用剪刀先剪成丝状,再横着剪几刀,将其轻轻洒在蚕宝宝的身上。不一会儿,就传来蚕宝宝“丝丝”的吃食声。 这个阶段的蚕宝宝生长很快,几乎每天变个样。从最初的“黑色小蚂蚁”很快变成了“青色长虫”,再到“透亮萝卜头”。从巴掌大的占地到铺满一个斗盆,再到转移到大型竹簸箕里。最后不得不上竹架子,一层层地搁上竹簸箕,类似于一层层的可透气的蒸屉。一到养蚕季,除了一间卧室,锅房、仓房都摆满了簸箕和竹垫子,上面爬满了一只只蚕,每只蚕都在摇头晃脑找吃的。 剪桑枝、摘桑叶是养蚕过程中的一项大工程。随着蚕宝宝的长大,每天的食用量也越来越大,需要的桑叶越来越多。由于蚕一旦食用带露水的叶子就会拉肚子,所以必须在太阳出来以后剪桑枝。初期,妈妈会挑着两只篮子到桑园地直接从枝条上采摘桑叶。后期,爸爸会成片地将整棵桑树的枝条剪下来,用藤条捆成一捆捆的,用尖担(一种肩挑工具)挑回家里。然后分给我们几个把桑叶摘下来。我手速较快,分给我的一捆往往先完成,爸妈也没少夸我干事情速度快。当然,有时候摘桑叶来不及,供应不上,蚕饿上几个小时也是有的。蚕食也从开始剪成碎片的精细化到后来直接喂叶片或桑条的粗放型。现在想来,手上仿佛还有一块块乌黑的桑树浆汁印痕和一股浓浓的桑叶香。 蚕也是一种虫子,它最怕蚊虫、苍蝇叮咬,期间需要打几次灭苍蝇的药。邻居是一位不识字的大婶,有一次误将名为“敌杀死”的毒药当成了“灭苍蝇”,只因为两种药都是三个字。蚕食用了喷有毒药的鲜叶很快就萎靡了,邻居家立马找来大水缸,将一盆盆的蚕倒进去,再迅速捞起来,试图洗去毒药,可终究于事无补。大婶哭天喊地的声音令人心痛。此后,妈妈每次买来“灭苍蝇”都会让我看看,那时候我已经上小学,识得了一些字。 到了吐丝期,依然不能掉以轻心,因为这个时候的蚕特别容易患脓病、僵病。一旦患病,对蚕农来说等于白忙了一个月。这两种病有传染性,一旦有一只蚕患病,周边一片都会患病。僵蚕可入药,蚕农会收起来晒干卖给中药材老板;脓蚕只能丢到山上埋起来。 蚕到了后期要上蚕山,那时候还没有标准的格笼山。蚕农自己用稻茬、麦秆扭成长龙状的草笼子,绕在簸箕里;也有直接用干竹枝丫铺在簸箕里。老蚕会慢慢爬上草笼子、竹枝丫吐丝作茧,直至蚕丝吐尽,变成蚕蛹,裹在白白的枣状蚕茧里。 摘蚕茧往往充满喜悦,家家户户将草笼子、竹丫子抬到院子里,围在一起边摘茧、边聊天,比比谁家的蚕茧白,亦或是比比谁家的蚕茧大。左邻右舍往往都很谦虚,都是夸别人家养得好,赞叹张大妈杨大婶家蚕茧又大又白,自家养的偏黄个头小。当然到了茧站,都夸自家的蚕茧最大最白。 临近傍晚,爸妈用马篮(又长又高的竹筐)挑着当天摘出来的蚕茧送到集镇上的茧站。那些年,蚕农多,蚕茧并不值钱。茧站会挑三拣四,认为不够白会降价,也会因为个头小而降价。最令人担忧的是收货员说蚕茧不够熟,蚕还未完全化成蛹,会压秤,需要等一天才能收。这个时候住户较远的不愿意来回跑,要么按照最低价格卖掉;要么在茧站等一夜,第二天再卖。另外,如果蚕农听说别的茧站每斤多付一分或两分,他们宁愿多走十几二十几里路,浩浩荡荡地挑着马篮步行到更远的茧站,期望多卖一点钱。 卖蚕茧是我最期盼的环节,因为卖掉蚕茧也算是有钱了。尤其养蚕多的家庭,留了学费、还了小店的赊账,会有结余,父母也会变得大方起来。每逢卖茧的晚上,再晚我们都会坐在大门口,等着爸妈带好吃的回家。一角钱五个的小糖、两角钱一袋的瓜子,有时候甚至会带回来一元钱一包的苏打饼干。我和妹妹平分这些小零食,各自藏起来慢慢吃。 如今,养蚕的家庭变少了,我们家也多年没有养过蚕了。上次回老家,妈妈说新邻居家今年养了不少蚕,问我要不要去看看。看着摇头晃脑的蚕宝宝,我想起诸多蚕农往事……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