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一版/ 07 版:茶文化 /下一版  [查看本版大图
本版导航 各版导航 视觉导航 标题导航
选择其他日期报纸

与茶结缘

皖西日报 新闻    时间:2025年04月24日    来源:皖西日报


  汪于奎

  每当在乡下或朋友处,喝得一杯好茶,我一定要刨根问底,查询该茶的来历和出处。寻茶、泡茶、喝茶、品茶、问茶,已融入我的日常,成为我生活的主要内容。
  我经常下乡,每每看到郁郁葱葱的茶园,看到采茶、除草、施肥等辛勤劳作的茶农,我都心生敬畏,主动上前攀谈,问问他们的茶叶收入,有哪些不懂的专业知识。为茶农解决技术难题、增加茶农收入,是我生活和工作的动力源泉,有种情结叫关注茶叶、关心茶市、关爱茶农,我与茶、与茶农早已不可割舍。
(一)
  我与茶结缘37年了。与茶为伍、为伴、为职业,可谓到了识茶、知茶、爱恋茶的地步。最直接、最突出的表象是,我与父辈、祖父辈一样爱喝茶,可以说是到了嗜茶如命的程度!茶是我钟爱的唯一饮料、饮品,每天早晨起来,吃过早饭,第一件事就是泡杯茶喝,也是我雷打不动的必修课。
  与茶结缘,并非偶然。我出生在大别山北麓的皖西金寨县的小山村,茶叶是老家山区群众增收致富的特色农业产业和主要经济来源。可以说,打小就知道茶叶,只是小时候我对茶没有太多的意识和认知。家里虽有茶园,偶尔也看过母亲和姐姐采茶卖或在家里做自己喝的茶,但是对茶树、茶园、茶叶并没有太深的记忆和太多的了解。在我儿时的记忆里只知道我祖父和父亲每天早晨起来第一件事就是烧水泡壶浓茶喝,先喝茶再吃早饭,一年365天,天天如此。儿时的我,有时偶尔也尝一下大人喝的浓茶,感觉茶叶味苦很难下咽,并不喜欢喝茶。
  与茶结缘,还真是偶然。1985年我高中毕业,高考结束后根据估分来填报志愿。我估分能达到重点分数线,所以我填报的院校都是上海、南京、杭州等发达城市像计算机等热门专业。但是我忽视了我高中所学外语是俄语(我是金寨一中唯一一届俄语班学生),南方院校一般不招收俄语学生,只有北方院校才招收,当时我对这一情况并不知情。结果可想而知,我填报的所有志愿都没有录取,因服从调剂,被安徽农学院茶业系茶业专业录取。是偶然,或许也是天意,阴差阳错让我与茶结缘,从此一生喜茶、爱茶,把一生所学贡献给茶。
  每当我静下心,手拿一杯茶慢品细啜时,许多与茶产生交集的人和事始终挥之不去,时常浮现在我的脑海,萦绕心头,仿佛就在昨天,记忆犹新、历历在目。
(二)
  1988年4月中旬,我到黄山茶林场实习,第一次学习制茶。当时吃住在茶厂,实习20天,第一周主要是观摩学习,看老师傅手工制作黄山毛峰传统工艺技术,学习工艺流程和技术规程,掌握制作手法、手势和火候,主要学习用手来杀青和做型。
  第二周开始就能自己动手,单独制作黄山毛峰,天天下午和晚上就在锅里不停地练习,一干就是5-6个小时。开始时,手经常碰到锅里被烫,很痛很痛,特别是雨水叶,鲜叶含水量高,鲜叶遇高温产生大量水蒸气,更烫手,手烫得通红。记得有一天不小心手抓鲜叶时,手指背碰到锅底了,烫起了泡,硬是休息了两天不能制茶。
  通过20天的实习,虽然很苦很累,但是收获颇丰,基本掌握了黄山毛峰的制作技术,培养了吃苦耐劳的精神,为以后的工作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三)
  1989年4至5月,我回金寨做毕业实习和毕业论文,调研课题是金寨县茶叶生产和销售情况调查。实习之余,我在4月中旬回老家花石,听说大湾村哥哥家山上有许多野生茶树,就突发奇想,去采一些茶来制。说干就干。第二天我叫上妈妈和嫂子,起了个早,天一放亮,吃完早饭,我们三人一起就到山上采野茶。
  哥哥家住大湾村和坪组,位于马鬃岭脚下,山高林密,野生茶树长在密林里,茶树被高大的树木遮挡。由于阳光被阻挡,茶树生长分支较少,萌发的茶叶新梢很少,但是芽头壮且显毫,鲜叶节间长、持嫩性强。一开始我的想法是采摘1芽1叶初展的鲜叶,由于时间迟了一些,茶树鲜叶已长到1芽2-3叶了。再者,实际上一棵茶树也采摘不了多少茶,我就临时决定采1芽2叶。一天下来,跑个臭死、累个臭死,一人也只采摘了四斤鲜叶,我还没有摘这么多,不到三斤,三个人加起来一共采了十多斤鲜叶。
  当天下午六点回来后,我就把采摘的鲜叶摊晾好,吃过晚饭,碗都不让妈妈洗,顾不得白日的劳累,就迫不及待地准备制茶。哥哥家平时不做茶,没有专门的制茶锅,我就用烧饭锅。为了去除饭锅的油污和油味,我就用河沙擦锅,把锅擦得油亮油亮的,嫂子还心痛,害怕我把锅擦通了!
  锅擦好后,就开始制茶。妈妈负责添火,我负责炒制,哥哥负责烘焙,嫂子负责打下手。可以说是分工明确,各尽所能。每炒两锅,我就趁热在簸箕上轻揉一下,分散摊凉,够一烘篮,哥哥就把摊凉的初制茶叶放到烘篮上烘焙。十多斤鲜叶,我们四人一直忙活了三个多小时。
  第二天我和妈妈、嫂子又上山采了一天茶,晚上又忙活了一夜。第三天我将2天制作的干度达85%左右的毛茶匀堆摊凉一天一夜,第四天上午进行捡剔。下午我用木炭进行复火干燥,用中火慢慢干燥(担心烘糊了),20多斤鲜叶制作了4斤多干茶。
  看到我亲手制作的茶叶,不知有多高兴。我将制作好的茶叶,拿到父亲单位花石乡卫生院,给他的同事品尝,大家都说好喝,说茶叶香气高,特别是栗香高,还有淡淡的花香,茶叶滋味香浓有回甜。得到大家的肯定,我快活了好久。
(四)
  多年来的业务历练、默默奉献,使我成长为一名为金寨茶农、茶企服务的农业技术推广研究员。近四十年来,我积极组织和参与金寨县茶产业发展工作,特别是在高标准茶园基地建设、低产低效茶园改造、茶园绿色防控、在全国率先实施茶园“两个替代”、夏秋茶开发特别是金寨黄大茶和金寨篮茶生产、六安瓜片“师带徒”培训等技术指导服务等等方面,做了大量卓有成效的工作。
  我还主导和参与承办了全国绿色食品原料(茶叶)标准化生产基地、全国茶叶有机肥替代化肥示范县、金寨县麻埠六安瓜片省级现代农业示范区、省级现代生态农业产业化示范县、全国十大魅力茶乡等申报及创建工作。同时积极主导和参与一系列国家省市县茶产业发展项目申报、实施、推进、监管等工作。取得国家发明专利3项、实用新型专利5项;参与编制完成省级地方标准1个、行业标准1个。作为金寨县六安瓜片“师带徒”培训工作的主要组织者和参与者,系统总结培训经验和方法,得到省农业农村厅高度认可,下发了《农村产业带头人“师带徒”农民培训项目试点工作方案的通知》,在全省推广。我将所学的业务理论知识,用到实践中去,解决实际问题和重大的技术问题,为金寨县茶产业高质量发展做出了应有贡献。
  金寨茶叶历史悠久,是安徽省乃至全国的老茶区之一,是“六安瓜片”的核心原产地,是全国100个重点产茶县、全国十大生态产茶县、国家级出口食品农产品(茶叶)示范区、全国绿色食品原料(茶叶)标准化生产基地。茶产业已成为金寨县的支柱产业、生态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现有茶园面积22.8万亩,年产干茶1.77万吨,一产产值20亿元,综合产值近百亿元。全县有20万人从事茶叶生产经营,是山区农民增收、脱贫群众致富的第一引擎。全县现有茶叶加工企业397家,其中国家级茶叶龙头企业1家、省级茶叶龙头企业6家、市级龙头企业12家。这里生产的茶类较齐全,茶产业链条较完整,“六安瓜片、金寨红茶、金寨黄大茶、金寨篮茶、金寨白叶”五朵金花倾情绽放。
  金寨茶叶极具发展潜力。持续推进茶园生态化、标准化、宜机化建设,注重茶叶清洁化、智能化、品牌化生产加工,致力六安瓜片、金寨黄大茶、金寨篮茶、金寨红茶、金寨白叶、研发推广,加强茶文旅融合、线上线下融合,切实加快茶产业走区域化、链条式发展道路,始终把茶产业作为农业新兴产业、健康产业、朝阳产业来培育,茶产业产量、产值每年均以两位数递增。
  ……
  我与茶,还有许多许多故事,扯不断、理还乱,有成功的喜悦,也有失败的沮丧。我与茶的这些故事,在我的成长过程中,是不可或缺的经历,也在不断丰富我对茶的认知,使我慢慢步入学茶、识茶、爱茶、恋茶之路。正可谓:与茶结缘终不悔,为茶消得人憔悴。
  我生长在蓝天白云、青山绿水的金寨县。我爱茶,更爱金寨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