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广场展岁月画卷
皖西日报
作者:郑向荣
新闻 时间:2025年04月24日 来源:皖西日报
郑向荣
晚餐后,我漫步于夜色温柔的城市。街灯如星,照亮前路,不觉间抵达文化广场。灯光璀璨,霓虹闪烁,笑脸如花,欢声笑语,处处洋溢着生活的美好与幸福。 听父亲说,1951年8月他从枫香树区政府调入县委办时,城关镇还没有这个广场。县政府在城隍庙,从城隍庙出来有一巷,向西至中街为考棚巷,中街向西至文庙为云路街,巷与街错落有致。考棚巷、云路街,古韵悠长,路面中央长条石稳坐如老吏,两侧鹅卵石点缀似文人,共绘三米宽的历史画卷。路面微微隆起,似一位饱经风霜的老者,静默地讲述着科举时代的辉煌过往。 1952年春,城关镇为了拓宽城镇的发展视野,开启了一条通道。改造考棚巷、云路街,裁弯取直,街道拓宽到10米,加长,西延至茶厂,东延至龙头塔,两边栽满梧桐树,定名和平街。 同时,在城隍庙前开辟广场,旧城垣基上建环城马路,古城墙边马路环绕,夕阳西下美景如画。广场与马路,均由土与煤渣混铺,粗糙而怀旧,车辆行人过处,尘土轻扬,满载着岁月的痕迹。广场主要作为举行群众大会的露天会场。 60年代初,我记忆中的广场路东是护城河,河东边有几座排列无序的坟墓。夏天夜晚坟头上萤火虫到处飞舞着像一盏盏“小灯”若隐若现在空中飘浮着。再东是县农科所,习惯称农场,农场试验田常种植紫云英、油菜、水稻等农作物,在夜色中轻轻摇曳,仿佛在诉说着生长的故事。路南是县人民银行木制后门古朴沉静,其门前左侧是狮子巷:东西走向,西通中大街,路面上厚厚的鹅卵石,形状各异,光滑清洁,踩在上面发出清脆悦耳的声音。路西是县人民银行职工宿舍、县供销社和县工会办公所在地。路北是县文化馆,馆内几棵形态怪异的桧柏若隐若现,文化馆东电影院与龙头塔静静伫立,共同绘就一幅宁静而神秘的夜景画卷。 听父亲说:桧柏树有几百年的树龄。龙头塔,俗称“城锥”,建于明朝天启元年(1621年),是主一方文风的文峰塔,因塔身第四层的石碑上刻有“龙头”字样,而称为龙头塔。此时,龙头塔命运多舛,塔底满目疮痍,塔顶、塔身杂草丛生,摇摇欲坠。曾经被认为是“四旧”,险些被拆除。 文化馆门前砌有高一米五左右的水泥主席台,台下广场地面,下雨还好;天晴多日,路面易起灰,狂风起,一身灰扑,眼难睁。历经二十余年,这里曾是群众集会的重要场所,见证了无数人的命运转折:从重大政治事件的群众大会,到庆祝大会、批斗会,再到公检法机关对罪犯的公判大会,均在此举行。 70年代初,广场内建了篮球灯光球场:水泥地面,安装了篮球架,四周安置四层水泥板制成的座位,供人们观看篮球比赛时就座。篮球比赛多在夏天晚上举行。傍晚,我早早洗过澡,去球场找好座位等候着。篮球队有麻纺厂队、农机厂队、化肥厂队、商业局队、供销社队、教职工队等,裁判由体育局苗叔叔和张叔叔担任。 晚上一场场篮球比赛在这里如火如荼地举行着。球员们犹如猛虎下山,矫健的身姿在灯光下闪耀着汗水和力量。一次次精准的传球,一次次霸气的扣篮,使观众目不暇接,欢呼声此起彼伏。 广场常作为露天电影的场所。银幕映辉,星空闪耀,人们从四面八方聚集于广场,全神贯注地盯着银幕,仿佛整个世界都静止了,只剩下电影中的故事在缓缓流淌,镌刻下时光记忆。 70年代中期,灯光球场变成柴火农贸市场。农民夜里从山区挑着或用板车拉来柴火,在此出售。70年代末成为菜市场。 70年代末,县供销社平整了广场东边的护城河和乱坟岗,建立了贸易货栈。工会在其东边建立了县文化宫。贸易货栈,车水马龙、热闹非凡,见证了城市经济的繁荣与发展。文化宫,则是市民精神文化生活的摇篮,无数次的文化活动、艺术展览、群众演出在这里上演,留下了无数欢笑与泪水。它的每一砖一瓦都仿佛诉说着往昔的故事,记录着城市文化的成长轨迹。 80年代中期,政府决定对贸易货栈和文化宫进行拆迁。经过精心规划与细致筹备,一个集休闲、健身、娱乐于一体的市民休闲广场应运而生。广场,安置了健身器材,供市民们休闲。 我经常带儿子来这里游玩,拍照留念。儿子一到休闲广场,就喜欢骑广场里的石马。作为人父的我,看着儿子手脚并用艰难地爬上石马的一瞬间,充满了成长的喜悦和希望,让我为他的成长感到骄傲。 如今的文化广场已成为县城中心最为繁华的一处公共活动场地。每当晨曦,人们在这里晨练、休闲;每当夜幕来临,人们在这里载歌载舞,消除一天的疲劳;每当周末、特别是节假日,各种文艺演出、文艺晚会、展览等文化活动在这里竞相登场。 舒城文化广场,见证了舒城的变迁,记录了时代的足迹,更承载了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与追求。在这里,每个人都能找到属于自己的故事,感受到那份跨越时空的温暖与力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