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一版/ 06 版:书与人·岁月留痕 /下一版  [查看本版大图
本版导航 各版导航 视觉导航 标题导航
选择其他日期报纸

微光汇聚处

——谈《长安的荔枝》中小人物的救赎力量  邵泓雨

皖西日报 新闻    时间:2025年04月24日    来源:皖西日报

  翻开《长安的荔枝》,大多数人关注的是李善德这个“倒霉蛋”如何完成不可能完成的任务。但当我合上书页,眼前挥之不去的却是那些在历史缝隙中闪烁的微光——岭南果园里教他分辨荔枝品种的阿僮,市集上用蹩脚官话与他讨价还价的胡商苏谅,驿站里偷偷给他多盛一勺肉汤的老驿卒……正是这些连名字都未必能载入史册的小人物,用他们朴素的善意,在盛唐华丽的长卷上,勾勒出一条条蜿蜒起伏的救赎之路。
  初到岭南的李善德,活脱脱一个被体制抛弃的落魄官僚。当他站在荔枝树下茫然无措时,是阿僮用一颗剥开的鲜荔枝打破了他的官僚思维。“使君尝尝,别总皱着眉头算来算去”这简单的一句话,不仅让甜腻的汁水滋润了他的喉咙,更让这个长安来的小官第一次触摸到任务背后真实的人间烟火。阿僮教他的不仅是“分枝植瓮”的保鲜技法,更是一种与土地相连的生存智慧——她坚持留下“母子树”的执拗,恰是对李善德唯命是从心态的当头棒喝。在这个岭南女子眼中,每一棵荔枝树都不是奏折上的数字,而是能“听懂人话”的生命。
  而胡商苏谅的出场,简直像是马伯庸特意安排的一剂良药。这个精明的生意人一眼便看穿了李善德的困境,却选择用幽默化解他的焦虑。“使君要不要试试用骆驼运荔枝?虽然慢些,但骆驼不会累死啊!”这番调侃背后,是丝绸之路上历练出的生存哲学。他提供的不仅是珍贵的路线图和冰块,更教会了这个书呆子如何“在规矩之外找活路”。当李善德学着用“波斯金币”解决问题时,实际上正是在打破长安官场那套僵化的思维模式。
  最令人动容的是那些连名字都没有的小人物。驿站里多给一勺肉汤的厨娘,渡口悄悄调整船帆角度的船工,甚至是沿途为运输队指路的樵夫——他们的善意如同暗夜里的萤火,虽然微弱,却让李善德在冰冷的任务中感受到人性的温度。这些普通百姓不懂什么“圣人之欲”,他们只是本能地对一个愁眉苦脸的中年人施以援手。而正是这种朴素的情感,恰恰构成了对官僚系统最有力的嘲讽:当上位者视人命如草芥时,底层人民却依然保持着最纯粹的共情能力。
  这些小人物给予李善德的帮助,远不止于技术层面的支持。阿僮让他看到超越任务的民间智慧,苏谅教会他变通的勇气,而无数无名者的善意则唤醒了他近乎麻木的同理心。正是这些微光的汇聚,最终照亮了李善德的觉醒之路——当他冒死质问杨国忠时,那瞬间爆发的勇气,其实早已在这些平凡人的点滴关怀中埋下种子。
  反观我们的现实生活,何尝不是被这样的小人物支撑着?疫情期间冒险送菜的快递小哥,耐心解答愚蠢问题的小区物业,甚至是自习室里默默递来一张纸巾的陌生同学……这些普通人给予的温暖,往往比宏大的叙事更能直击心灵。就像《长安的荔枝》揭示的那样:“真正的历史从不是由几个大人物书写的,而是由无数无名者的微光共同照亮的。”
  当李善德最终被流放岭南时,命运给了他最深刻的补偿——回到那些曾经帮助过他的小人物中间。马伯庸没有写明他的结局,但从岭南百姓为他立祠的细节已经说明:在这个歌颂帝王将相的世界里,普通人的记忆才是最真实的史书。那些平凡百姓或许永远不懂什么“历史意义”,但正是他们不经意的善举,在时代的铜墙铁壁上凿出了一道透光的缝隙。
  合上书页,窗外的城市灯火阑珊。我突然意识到,我们每个人都可能在某天成为李善德——被生活的重担压得喘不过气,但也可以选择成为阿僮或苏谅,用一杯荔枝酒或一个狡黠的微笑,给某个疲惫的灵魂送去一线光明。在这个意义上,《长安的荔枝》不仅是一部历史小说,更是一封写给平凡人的情书:你的善意或许微不足道,但正是这无数微光的汇聚,才让人间值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