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仁峰:弃政从教 诲人不倦
张亚楠 朱德梅
皖西日报
作者:
新闻 时间:2025年04月24日 来源:皖西日报
王仁峰先生(1886—1967),字霭吾,号晦释,舒城县柏林乡石岗村人。幼年丧父,12岁从合肥沈薪甫先生读私塾,再入戴氏家族,19岁考入舒城斌农中学堂。光绪三十四年(1908年)考入南京两江优级示范学校理化科。受民主革命思想影响,由著名革命党人赵声介绍加入同盟会,从事推翻清廷、创建民国的斗争。宣统二年(1910年)五月,柏文蔚、凌蕉庵等革命党人准备在南京武装起义,先生奉命率党人徐曦等潜往镇江三岔河附近秘密制造炸弹,因雷管爆炸徐曦命亡,先生受重伤,但脱险,经蒋怀仁先生悉心救治,虽失去左臂,后经友人资助东渡日本奈良。历经此难,先生革命意志毫不动摇,更加坚定。 (一) 1911年2月,黄兴等人准备广州起义,王仁峰先生与怀宁宋玉琳等返港,欲去广州,参加黄兴、赵声、胡汉民组织的广州起义,先生因一只手特征,不便同行。7月,先生与定远凌蕉庵、桐城光明甫、无为金味鱼等入浙江新军徐绍祯营,司财务。当时,柏文蔚任徐部营长,王亦协助柏组织军队,设部于京口洋务局。光复南京之役与清军鏖战十余日,不能得手,而清军张勋率师南援,紧急关头,王仁峰、徐绍祯、凌蕉庵等同至前线,誓众曰:“今日之战,民族大事也,子孙万世之安危,系于此役,南京不得,吾等无所归,一旦清军南渡(长江),我军无葬身地矣。”全军响应,同仇敌忾,声震霄汉,当夜拔天保门而复取白门,遂复南京。 (二) 南京光复后,王仁峰先生在南京创办安徽旅宁公学于上江考棚,不久回舒,被舒城县临时议会选为教育筹备处主任。1913年,应陈英士之召,参加反袁世凯的二次革命。1914年2月,邀请金味鱼、金念曾等教育界人士在舒城县桃溪创办第二高等小学,任校长。1920年8月,先生任安徽省立第二中学校长(校址合肥),因反对军阀马联甲,马竟诬陷其为“过激党”,并加以逮捕,欲定罪处决。后经宋竹荪、柏文蔚、光明甫、汪静仁、刘雍廷、郑赞丞、常藩侯、高一涵等知名人士极力营救,月余获释。柏文蔚赠对联:“当代几人称硕德,中原万姓望旌旗”,对王仁峰先生评价甚高。1921年,先生任安徽省立第二农业学校(校址芜湖)校长。1922年8月,任安徽省立第五中学教导主任,与校长刘希平等组织芜湖学生会,反对军阀马联甲及曹锟贿选,并参加了光明甫、刘希平等组织的安徽省教职员联合会、安徽教育会。 (三) 1928年,舒城县政府筹建舒城县初级中学(即新中国成立后定名的安徽省舒城中学),选择县城西南郊“卧虎藏龙”之地的伏虎寺为校址,委任王仁峰为首任校长。学校两年建成南楼、北楼、东楼、西平房、礼堂、图书馆及学生寝室,招生2个班学生112人,开设国文、算学、代数、几何、三角、英文、中外历史、中外地理、化学、物理、公民、劳作、动物、植物、卫生、图画、音乐、体育等课程。至1938年,学校计有12个班,学生607人。先生任职期间,学校订有严格的纪律制度,学生的成绩、请假、缺课、旷课等都有翔实的记录,并定期公布。学校建有学生会,下设学习、公安、体育、生活等部,负责各项事务,培养学生自治能力。 王仁峰先生主张教育应“立足平民、博而求精、严而有恒”的治学原则,注重科学文化与实践结合,聘请金味鱼等进步教师,开设理化实验课,并组织学生创办《桃溪浪》《伏虎台声》等刊物,鼓励学生写作发表。他积极引入《新青年》《解放》等进步书刊,以戚继光、俞大猷等民族英雄事迹激励学生,宣扬“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家国情怀。 先生办学,强调教师需“教好课、带好学生”,严格筛选师资,治学严谨,果断解聘一名吸食鸦片的教师,甚至不徇私情辞退一名不称职教师(好友之弟)。先生弟子多有所成,专家名流遍及海内外,有波士顿学院教授唐盛镐、美籍华人学者唐德刚、现代著名数学教育家樊映川、有机及高分子化学家李景晟等杰出人才,及事业上有所成就的德奚树屏、王国璋、樊功德、艾煊、刘有成、徐成龙等,均出自先生门下,可谓“桃李满天下,英才遍囊中”。 先生有多次为官机会,皖督柏文蔚与先生有同志之谊,柏莅舒视察时,欲以县政或大通督销(税务官)相委,先生笑曰:“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一乐也”,固辞不就。一次在县干训班开学典礼上论及“怎样做人和怎样做官”一题时,激昂陈词:“推翻满清,我在武昌,黄兴要我做官,我谢绝。中国教育落后,不学无术的人做起官来,就摆臭架子,就要害人。我要从事教育,以教育来拯救时弊。”先生忠于教育事业的自我表白,说到做到,终生不渝,以自己的一举一动、一言一行,教育和影响学生,一生不离教坛。 (四) 王仁峰先生为人正直,见义勇为。1926年,他领导舒城各界人士反对品质恶劣的叶家龙为舒城县知事,迫使其未能接任。1933年,舒城县长丁汉民横行霸道、贪赃枉法,其部下乘机敲诈勒索,以致民怨沸腾。王仁峰先生会同各界人士,一面呼吁全县人民起而抗争,一面组织告状团赴省控告,终将丁驱逐。先生对进步学生、共产党的地下工作者关怀备至。程矜吾、唐晓光、靳朝中、刘汾、赵平等,早年参加革命,成为革命干部,均与先生的教育、关照、爱护分不开。中共舒城县委早期领导人杜野坪高度评价王仁峰先生:“始终保持知识分子本色,像他那身骨头的人,不为威武所屈,富贵所淫,实为知识分子的典范。” 王仁峰先生一贯生活俭朴,清廉自守。一次长子国璠从外地将薪俸3000元(银元)寄回,他收后托人带回,并书示曰:“汝薪给有限,何得有此巨款,谅为不法所获……果系积廉所有,可买一部《资治通鉴》,日读数十行。若不出余料,须即刻归还被害人家,免为祖宗盛名之累。父母在,不有私财……”先生主校期间,学校设备、图书,都立有使用、借阅制度,损坏者追查责任,奉调移交时,一纸一文均记载无遗。 先生爱好书法,各体俱佳,尤擅长魏碑。他与安庆杨太沁、寿县张树侯,时称“安徽三大家”。喜藏书画,建有“秋水山堂书斋”。 1954年,王仁峰先生被选为舒城县第一届人民代表大会代表。1955年4月,被聘为安徽省文史馆馆员。1967年4月19日,先生因病逝世,终年82岁,遗嘱中写道:“衷心感谢中国共产党和人民政府无微不至的关怀和照顾”。 王仁峰先生以教育为毕生志业,在动荡年代坚守育人初心,推动民主科学思想的传播,其“以文化人、以德润心”的理念至今仍具现实意义。 多年来,舒城中学的师生员工和舒城人民深深怀念舒城教育界老前辈——舒城中学首任校长王仁峰先生,由1986届校友捐资铸成先生慈祥面孔的铜像,坐落在校园内仁风亭与南楼之间的广场上,激励、传承着这座名校风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