颅内动脉瘤患者的心理护理
皖西日报
作者:
新闻 时间:2025年04月17日 来源:皖西日报
颅内动脉瘤,一种看似陌生的病症,却在许多人的生活中悄然来临。当医生告诉患者他们患上了颅内动脉瘤时,对患者会产生巨大的心理冲击。那一刻,患者内心充满了恐惧、不安,甚至是无助。对于很多人来说,身体的治疗尚可接受,而心理的重建,却更加复杂和困难,此时,心理护理就显得格外重要,能帮助患者恢复心理的平衡,为后续的治疗提供强大的支持。 1.心理护理的重要性 对于那些面临重大疾病的人来说,心理的挑战往往比身体的挑战更为严峻。颅内动脉瘤患者常常要经历长时间的治疗过程,身体的恢复虽然重要,但心理的恢复同样不可忽视。心理护理的目的是帮助患者从心理层面得到支持,减轻焦虑和恐惧,使他们在面对疾病时,保持积极、乐观的心态,增强治疗的信心与决心。 2.从恐惧到接受:心理护理的第一步 对于很多患者来说,得知自己患有颅内动脉瘤时,常常会产生恐惧和焦虑。动脉瘤给人带来的直接感受就是“危险”,因为它往往与脑部出血、昏迷等严重后果相挂钩。而这一刻,患者的世界似乎瞬间被不确定性和风险所笼罩。心理护理的第一步,就是帮助患者正确理解疾病,减少对疾病的过度恐惧。很多患者对于手术、治疗的效果感到担忧,有些人可能会因此回避治疗。心理护理的作用,就是详细解释和积极引导,帮助患者正确认识自己的疾病,了解治疗方案,解除对手术和治疗过程的疑虑。在此过程中,医生和护理人员要耐心与患者沟通,帮助患者了解病情,渐渐从恐惧中解脱出来,接受治疗。 3.关爱与支持:建立信任的关系 颅内动脉瘤的治疗往往需要患者保持高度的依从性,尤其是在术后恢复期。患者的心理状态直接影响到他们对治疗的信任程度。如果患者对医生的信任建立得不够牢固,可能会在治疗过程中产生抵触情绪,影响恢复的效果。因此,要建立良好的医患关系。这种关系的建立,不是简单的语言沟通,更多的是通过关爱与支持来打破患者的戒备心理。护理人员和医生要关心患者,保持耐心,帮助患者缓解孤独感。例如,在病房里,护理人员要经常与患者进行非正式对话,了解他们的担忧与困惑,并提供心理安慰,使他们以更加积极的态度面对治疗。 4.重建信心:积极心态是治疗的重要组成部分 患病后的第一步,就是从恐惧、焦虑中走出来,重建信心,积极面对。积极的心态能提升患者的生活质量,在很大程度上促进身体的康复。科学研究表明,保持乐观的心态能够促进身体免疫力的提升,使患者更好地适应治疗,减轻术后的并发症。在心理护理过程中,要鼓励患者树立信心,护理人员不断给患者以正向的反馈,让他们认清自己并不孤单。患者也要积极与其他患者互动、分享治疗经验,让他们看到康复的希望。还要结合一些心理疏导的技巧,如认知行为疗法等,让患者重塑自己的信念,增强战胜疾病的决心。 5.心理疏导:与患者共同走过心理的阴霾 不同的患者对于疾病的感知不同,可能会有不同的情绪波动,有些人可能会经历一段非常长的情绪低谷期,长期的焦虑和压抑可能导致抑郁症的出现。在这种情况下,就需要专业的心理疏导介入,从内心深处分析和解决患者的困惑,找到情绪的根源,并利用一些方法进行调节。例如,帮助患者进行放松训练,学习如何缓解焦虑情绪;或是帮助患者正确面对疾病,学会接受身体的变化和治疗过程,避免过度的心理负担。对于长期处于焦虑状态的患者,适当的心理干预能有效减轻他们的心理痛苦,早日恢复正常的生活状态。 6.共同的努力:家庭的支持也不可忽视 颅内动脉瘤的患者在接受治疗时,家庭的支持和关爱同样非常重要。很多时候,患者的情绪波动与家庭的氛围密切相关,家人的理解和支持能有效缓解患者的心理压力,减少治疗过程中的焦虑情绪。作为家人,应该给予患者更多的理解与陪伴,帮助他们树立积极的心态。无论是在治疗过程中,还是在术后的恢复期,家人都要积极陪伴和支持,做患者坚强的后盾。对于患者来说,看到家人对自己充满信心和鼓励,就会感到自己并不孤单,内心的恐惧和焦虑也会随之减少。 总而言之,治疗颅内动脉瘤的过程,是患者心灵的一次深刻蜕变。科学进行心理护理,患者能在治疗中重拾自信,打破内心的恐惧,最终在心理上和身体上都获得康复。当患者经历了这一过程后,他们会发现自己变得更加坚韧。疾病虽然带来了痛苦,但也让他们更加懂得珍惜生命、关注健康。许多曾经经历过颅内动脉瘤治疗的患者,在战胜疾病后,能够以更加积极的态度投入生活,迎接新生。 (六安市中医院神经外科二病区 曾思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