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本版导航 |
各版导航 |
视觉导航 |
标题导航 |
选择其他日期报纸
|
年 |
|
月 |
|
|
镇痛电子泵在骨科术后的正确用法
皖西日报
作者:徐晓薇
新闻 时间:2025年04月11日 来源:皖西日报
一、镇痛电子泵的工作原理与骨科适用性 镇痛电子泵是一种通过程序化控制系统精准输注镇痛药物的医疗设备,其核心原理是将预设剂量的镇痛药(如阿片类或局麻药)通过静脉或硬膜外导管持续输送至患者体内,同时允许患者在安全范围内自主追加剂量,即“自控镇痛”功能。在骨科术后场景中,该设备尤其适用于骨折固定、关节置换等创伤较大的手术,能有效缓解急性疼痛、减少因疼痛引发的肌肉痉挛,从而促进早期康复训练。 骨科术后疼痛具有强度高、持续时间长的特点,传统口服或肌肉注射镇痛方式存在血药浓度波动大、副作用明显等问题。而电子泵通过“基础剂量+自控追加”的双重模式,可维持稳定的血药浓度,既能避免单次大剂量用药的风险,又能满足患者个体化需求。研究显示,使用电子泵的骨科患者术后48小时疼痛评分平均降低40%,且下床活动时间提前1-2天。 二、镇痛电子泵的标准操作流程 1.设备准备与药物配置。医护人员需根据患者体重、手术类型及肝肾功能评估结果,确定镇痛药物种类和浓度。常用方案包括吗啡(0.5-1mg/mL)或罗哌卡因(0.2%浓度)的混合液。配置时需严格无菌操作,避免污染药液。药袋装入电子泵后,需进行系统自检,确认输注管路无气泡、无渗漏。 2.参数设定与患者教育。基础输注速率通常设定为1-5mL/h,自控追加剂量为0.5-2mL/次,锁定时间15-30分钟。医护人员需向患者及家属明确说明:仅当疼痛无法忍受时按压自控按钮,避免过度用药;保持导管连接处干燥,防止拉扯导致脱管;出现恶心、呼吸抑制等异常症状时立即呼叫医护人员。 3.使用过程中的监测要点。术后24小时内需每小时记录患者的疼痛评分(VAS或NRS量表)、呼吸频率及意识状态。重点观察是否出现药物过量征象(如呼吸频率<10次/分、瞳孔缩小)或设备故障(如泵体报警、药液残留异常)。 三、常见使用误区与风险防控 误区1:频繁按压自控按钮加速镇痛。部分患者误认为增加按压次数可更快缓解疼痛,但电子泵的锁定时间机制已通过药物代谢动力学计算设定。过度按压不仅无法提升镇痛效果,反而可能导致呼吸抑制。临床数据显示,合理使用自控按钮的患者满意度达92%,而违规操作组的不良反应发生率增加3倍。 误区2:忽视体位变化对输注速率的影响。骨科患者常需调整体位进行康复训练,但体位改变可能导致硬膜外导管受压或移位。建议在翻身或坐起时由医护人员协助固定导管,并使用输液泵支架保持设备高于注射部位30cm,确保重力辅助输注的稳定性。 在术后镇痛电子泵的风险防控措施中,需重点关注设备配置、用药优化及信息化预警三方面。首先,备用急救设备:床边常规配备纳洛酮等阿片类药物拮抗剂及吸氧装置。其次,多模式镇痛联合:对疼痛敏感患者,可联合使用非甾体抗炎药(如帕瑞昔布)或神经阻滞,减少电子泵用药总量。第三,信息化预警系统:新型智能电子泵已接入医院物联网,当监测到呼吸异常或输注异常时自动触发报警并暂停输注。 四、术后不同阶段的镇痛策略优化 急性期(术后0-24小时):以控制爆发性疼痛为目标,基础输注速率可适当调高(如3-5mL/h),同时允许患者每15分钟追加一次剂量。此阶段需加强巡视,防范恶心、尿潴留等副作用。 稳定期(术后24-72小时):逐步降低基础输注速率至1-2mL/h,鼓励患者通过自控按钮按需镇痛。此阶段可开始过渡至口服药物,但需注意阿片类药物的剂量递减原则,避免戒断反应。 撤机准备期(术后72小时后):当24小时内自控追加次数≤3次且VAS评分≤3分时,可考虑撤机。撤机前4小时停止基础输注,仅保留自控功能,观察疼痛控制效果。撤机后继续口服镇痛药3-5天,完成多模式镇痛的阶梯转换。 五、患者居家使用的注意事项 对于部分需带泵出院的患者(如复杂骨折分期手术),需提供以下指导: 1.日常维护:保持电子泵干燥清洁,避免阳光直射或高温环境;每日检查药液余量并及时联系社区护士更换; 2.异常识别:若出现导管脱出、设备报警或镇痛效果骤降,立即关闭输注开关并就医; 3.随访计划:术后7天、14天至骨科门诊复查,评估镇痛效果及功能恢复情况,调整后续治疗方案。 (铜陵市人民医院麻醉科 徐晓薇)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