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一版/ 03 版:卫生科普天地 /下一版  [查看本版大图
本版导航 各版导航 视觉导航 标题导航
选择其他日期报纸

髋关节骨折术后的康复训练

皖西日报 新闻    时间:2025年04月11日    来源:皖西日报

  据统计,老年人髋部骨折后6个月死亡率达10%-20%,1年后升至20%-30%,20%的患者将在1年内再发骨折,40%的患者无法独立行走,1年内有50%的致残率。髋关节骨折对于老年人来说,往往伴随着极高的致残率和死亡率,会对生活质量和寿命产生严重影响,因此被称为“人生最后一摔”。
  为什么髋关节骨折会对老年人的生命健康构成极大威胁呢?
  1.老年人身体机能衰退:随着年龄增长,老年人骨密度逐渐降低,肌肉萎缩,髋关节变得脆弱。同时,脑功能减退和肌少症导致身体平衡和稳定功能减退,容易摔跤,且摔跤时撞击地面的暴力一般最先发生于髋部,易造成髋关节骨折。
  2.基础疾病多:老年人通常合并多种内科疾病,如高血压、糖尿病、心血管疾病等。髋关节骨折后,往往会导致原有的疾病加重,进而影响治疗效果和康复进程。
  3.术后并发症多:髋部骨折手术风险较高,术后可能出现肺部感染、深静脉血栓、褥疮等并发症。这些并发症会进一步影响患者身体状况,甚至危及生命。即便没有发生并发症,髋部骨折本身在远期仍可能引发骨折畸形愈合、不愈合及股骨头坏死等问题。
  4.康复难度大:髋部骨折后,患者需要长时间卧床休息,这会导致肌肉萎缩、关节僵硬等问题。而老年人身体耐受性差,康复训练需要循序渐进,康复效果往往不理想,约35%的患者骨折后无法恢复独立行走。
  5.心理创伤大:骨折后生活自理能力下降,给患者带来心理压力和焦虑情绪。不良心理状态会影响患者的康复积极性和治疗效果。
  手术虽然能将骨折部位复位固定,但关节周围的肌肉、韧带等软组织在受伤及手术过程中受到损伤,关节活动度会受限,肌肉也会因长时间不活动而萎缩。康复训练能促进血液循环,帮助软组织修复,增强肌肉力量,恢复关节活动度,防止血栓形成等并发症,大大提高患者术后的生活质量。
  我们该如何开展康复训练呢?
  1.分阶段开展康复训练
  术后早期康复(1-2周)。体位管理:术后回到病房,要保持正确体位。平躺在床上时,两腿之间需放置一个枕头,使下肢保持外展中立位,防止髋关节内收、内旋,避免影响骨折部位愈合。肌肉收缩训练:从术后第一天起,就可以开始进行腿部肌肉的等长收缩练习。简单来说,就是用力绷紧大腿前侧和后侧的肌肉,保持5-10秒,然后放松,每组做20-30次,每天进行3-4组。这样能促进血液循环,预防肌肉萎缩。关节活动:在医护人员指导下,可进行脚踝关节的屈伸活动,像做“踩刹车”“勾脚尖”的动作,同样每组20-30次,每天3-4组,以促进下肢血液回流。
  术后中期康复(3-6周)。增加关节活动度:在医生评估后,可以借助康复器械或在家人辅助下,开始进行髋关节的屈伸活动练习。一开始角度不宜过大,逐渐增加,每天练习2-3次,每次15-20分钟。坐起训练:术后2-3周,若身体状况允许,可尝试坐起。先将床头摇高30O,适应几分钟后,若无不适,再逐渐增加角度,每次坐起时间不宜过长,10-15分钟为宜,每天2-3次。部分负重训练:大约术后4-6周,经X线检查显示骨折愈合良好,可在助行器或拐杖辅助下,进行部分负重行走练习。开始时,患肢轻轻着地,逐渐增加负重,每天练习2-3次,每次行走距离根据自身情况而定。
  术后后期康复(6周以后)。强化肌肉力量:此时可以进行一些抗阻训练,如在脚踝处绑上沙袋,进行抬腿练习,以增强腿部肌肉力量。每组10-15次,每天3-4组。平衡与协调训练:尝试单腿站立、缓慢行走等练习,提高身体平衡能力和关节协调性。每次练习时间根据个人情况逐渐增加。日常生活能力训练:逐步恢复日常生活活动,如自己穿衣、洗漱、上下楼梯等,但要注意动作缓慢,避免髋关节过度用力。
  2.康复注意事项
  严格遵循医嘱:康复训练的时间、强度和方法都要根据医生的建议进行,不要自行盲目增加训练量,以免影响骨折愈合。
  注意疼痛管理:康复过程中可能会出现疼痛,如果疼痛剧烈或持续不缓解,应及时告知医生,调整训练方案。
  预防并发症:长期卧床易出现压疮、肺部感染等并发症。要定期翻身,保持皮肤清洁干燥,鼓励深呼吸和咳嗽咳痰。
  营养支持:康复期间要保证营养均衡,多摄入富含蛋白质、钙、维生素的食物,如牛奶、鸡蛋、鱼虾、新鲜蔬菜水果等,促进骨折愈合。
  总之,髋关节骨折在中老年人中较为常见,多因跌倒等意外导致。一旦发生,手术治疗往往是恢复的关键一步,但术后康复同样重要。髋关节骨折术后的康复是一个漫长的过程,需要患者和家属的耐心与坚持。只要按照科学的康复方法进行训练,可以减少卧床时间,减少并发症,使大多数患者都能恢复良好的关节功能,重新回归正常生活。
  (六安市人民医院骨三科 王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