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仁峰(1886—1967),字霭吾
皖西日报
作者:
新闻 时间:2025年04月10日 来源:皖西日报
王仁峰(1886—1967),字霭吾,号晦释,安徽省舒城县人,是辛亥革命先驱,民国时期教育家,享誉安徽的书法家。然其善书于今则少为人知。 为革命舍掉一臂 王仁峰幼即颖悟,曾入私塾读书,打下了扎实的国学和书法底子。19岁于舒城斌农中学堂,接受新式教育,1907年考入两江优级师范理化科。期间,受孙中山民主革命思想的影响,由革命党人凌焦庵、郑赞丞介绍,加入中国同盟会。1910年5月,与柏文蔚、凌焦庵等在南京准备武装起义,奉命率部分同志潜往镇江附近的三汊河进行炸弹制造试验。当时天气潮湿,炸弹装置有些失灵,一位同志不慎用锤轻击,引发弹爆,王仁峰左臂炸伤。本来伤势非重,可爆炸声惊动了驻防清军前往围捕。战友罗灿迅速将他背到江边,在芦苇丛中隐蔽三天,几次昏死过去,硬是一声不吭,后经营救送至医院,终因伤臂肌肉腐烂而危及生命,不得不被截肢,遂留下一个“王一手”称号。第二年春天,王仁峰与宋豫琳等人去广州欲参加黄花岗起义,因其独臂特征易于暴露,未被准允参加一线战斗。是年7月,与凌焦庵、金味鱼等入江浙新军徐绍祯部,专司财务,后协助柏文蔚组织军队,参加光复南京起义。国民政府成立后于1913年出任南京安徽公学校长,不久全国掀起讨伐袁世凯斗争高潮,他辞去校务参加讨袁斗争。在安徽公学办学期间亦因积极宣传革命,曾被军阀拘禁,后经柏文蔚、光明甫等营救出狱。〔1〕可以说,王仁峰青年时期投身革命,矢志不移,面对牺牲也在所不惜,具有极其可贵的革命品质。而在革命历程中,因其书法出众,许多文电稿均由王仁峰手书,柏文蔚、光明甫等极为欣赏。 为教育奉献一生 辛亥革命后,王仁峰的主要精力放在兴办教育上,讨袁斗争后即基本没离开过教育事业,完成了由革命者向教育家的身份转变。1914年他邀请金味鱼、金念曾数人在舒城桃溪创办第二高等小学校,并撰写“为民族立孝,为国家立功,为苍生立命,为儿孙立言,一德一心,以争千秋”的校训。1920年,王仁峰调任省立合肥二中任校长,从1921年—1946年,辗转于芜湖、贵池、桐城、舒城从事教育工作,1947年离职居家养病。1955年,经安徽省副省长沈子修和文史馆馆长光明甫推荐,被聘为安徽省文史馆馆员,1967年因病逝世。〔2〕 王仁峰办学开明,鼓励思想自由,实行启发式教育和民主化管理,注重学生实践和科学实验,注重传承国学和综合发展,深受学生和社会欢迎。作为同盟会会员,他把参加革命的理想植入办学上,“所办的学校都是一座座民主自治的摇篮”(刘化南),舒城初级中学,就是这样一个典型的讲民主搞自治的集体,除学校教育行政没让学生参与管理外,其他均由学生自治会——“伏虎村政府”去管理,“村政府”的主席和下设的学习、劳动、宣传、生活各组正副组长,都由村民大会(全体学生)票选产生。如学习组,管理师生员工出勤记录,统计和分月公布及组织课外阅读等事项;劳动组,管理园艺和农艺方面活动;宣传组,负责校刊《伏虎初声》的组稿、编辑、出版、发行等工作,组织编排文艺演出等;生活组,担任每日伙食采买、监厨,公布当日膳食账目和检查各项卫生等,所有活动除每学期每人轮流担任一次采买耽误一天课程外,都在课外进行,故学校的学习、工作、生活都极其紧张严肃而又生动活泼,学生既学习又工作(老师工友也被聘任为相关各项指导),民主意识强,学习成绩好,综合素质高,绝大多数都能考上理想的高中和师范继续深造。 舒城初级中学较其他学校多设一堂习字课,每天中午都有一节,课时三十分钟,人人都要严格认真地书写一张毛笔大字和三行(六十个)小字,教师除日日批改外,还要教捉笔和书写方法,从不间断。〔3〕 尽管王仁峰一生从事的是基层基础教育,他直接培养出的学生名人并不多,而这并不影响其作为一个职业教育家的声誉。他尤其为家乡舒城的基础教育事业作出了重要的贡献,现在的舒城中学南楼就是他和一众创始者当初筹资兴建的,舒城中学也把他作为首任校长而加以永远纪念,并铸立了铜像。 为书法自具一格 王仁峰书法出自家学和私塾,即使后来入新式学堂和进入师范学习理科,也没有放弃传统国学和书法的学习,参加革命中断了一段时间,后来兴办教育又能常染翰墨。当时安徽两大书法家就是他和寿县的张树侯。与张革命后返乡潜心研究书学并著成《书法真诠》一书不同,王仁峰的主要精力放在办学上,书法遂成为其修身养性之业余,直至他退休养病后才全身心投入。今天我们遗憾的是当时极负盛名的书法家由于种种原因而留下的书法作品极少,且见不到他关于书学的片言只语,以及为收藏书画而建的“秋水山堂”的任何藏品,这给研究工作带来了极大的困难。好在舒城中学收藏保存了他的数件作品,我们仍然可从中以一斑而窥全豹。 一、诸体兼涉,碑帖交融。 民国时期的许多书法大家,都走的是碑帖相合的路数,王仁峰也不例外,这是时风陶染的结果。我们今天能见到的王仁峰作品有楷行草三体,且无所不精,尤以大字章草为最,从中也能窥见他于金文大篆亦是下了功夫的。 梳理王仁峰存世楷书墨迹,目前仅见其应“志翰老棣属”而书的一幅中堂。这是一件节临唐太宗李世民的的刻碑行书《温泉铭》之作。太宗此铭虽碑实帖,原拓书风激越跌宕,字势欹侧奔放,一如王献之,倒并不似其推崇备至的王羲之。王仁峰此幅临作只截取了“铄冻霜夕,飞炎雪晨。林寒尚翠,谷暖先春。年序屡易,暄凉几积。其妙难穷,其神靡觌。落花缬岸,轻苔网石。霞泛朝红,烟腾暮碧”一段(如图一),且以楷书意临,结体保留了原碑字体之纵势,甚至仍有原碑之行书意趣,如“铄、冻、飞”等字,“先、落、腾“等字更是原碑草意,然总体笔法完全是化用古法后的意临,这种节临不再保持原碑的欹侧跳跃,而替之以北碑笔法,主要是《郑文公碑》笔意,兼有《张猛龙碑》体势,以藏锋圆笔为主,减少了方竣雄强,增添了温婉空寂,总体呈现圆劲俊朗、气敛神闲之风,大有林泉高致、文雅至极之感,与今人写魏碑一味追求雄强朴茂殊不相类。 《郑文公碑》与《张猛龙碑》为魏碑中的两大名碑,其中《郑文公碑》附有篆隶意趣,被康有为赞为“北碑中圆笔之极轨”。王仁峰有意继承其篆籀意趣,减损其宽博开张之势,参以《张猛龙》斜纵之势,从而保留了《温泉铭》原碑体势向纵特点。这种临写方法给今人以莫大启迪,即突破前人就不能“拷贝”前人,必须将古人的方法和自己的意趣相融合,选取原碑帖自己最钟意的元素加以强化,这样才有效果。当然,这种临写方法乃至创作方法必须建立在广泛而深入学习的基础之上。王仁峰能够对照《温泉铭》完全熟练地写出自己的魏楷体风貌,必定是具备了大量临写实践之后能够融会贯通而致。王仁峰学碑应不仅限于以上两碑,此书笔意就有摩崖的影子。这也很好理解,在那个重视碑学的时代,所有饱学者都会进行大量的碑学实践。 至于王仁峰的行书,完整作品目前仅见三幅,且装裱于一体(如图二),一幅为中堂,署款“霭吾王仁峰”,另两幅为条幅,未署款,疑为平时习作。条幅与中堂风格差异较大,应不属同一时期作品,中堂似应在前。其行书书风总体上是王羲之一脉,但笔法较为丰富,融入的东西较多。就中堂而言,是对圣教序一路行书的发展,笔法基本为内擫法,融入宋人笔意和体势,同时以碑化帖,碑帖结合,圆笔为主,减少提按,厚实劲挺,结体较紧,纵向取势,墨色丰润,章法清朗,气息静穆,极富韵致。条幅作品用笔藏露结合,线条疾涩交替,墨色润燥相生,援碑入字,提按丰富,行笔沉着而自然,虽偶有失笔,亦自是老笔纷披,一任生拙,似有清人何绍基意趣,但笔法仍是王羲之内擫一路。 王仁峰最精彩的应该是他的草书。笔者仅见到他的两幅大字草书对联,其中的一幅“开卷援琴”联现存于舒城中学校史馆(如图三),上联为“开卷群言择其雅”,下联为“援琴六气为之真”,上款署“永荣同学雅鉴”,下款署“晦释王仁峰”。此作在辗转收藏中曾有破损,故有“三石老人缀补,年八十七”字样。此联联语最早出自清代雍乾时期梁诗正:“开卷群言守其雅,抚琴六气为之清”,后人多有沿用,字词常有改动。此作可能是王仁峰参照包世臣手书联而为之,体势形态与包作有一定的相似度,应受包氏启发而作,唯下联后一字改“清”为“真”。 王仁峰此联书法厚重苍茫,雄浑遒逸,笔法内擫,结字紧密,章草笔意中融入《十七帖》今草体势,亦含北碑及篆籀笔法,行笔沉实涩进,骨力洞达透纸,墨色浑厚苍润,气息内敛却张力弥漫,格高韵胜,十分难得,细品之,其气象墨韵远在三晋碑林收刻的包世臣原联之上。 另一幅草书对联是“奇材在爨惊妙响,逸足伏枥终绝群”,书写风格与上一联相类,浑厚气象不及,笔法精到过之,落款亦为“晦释王仁峰”,与上联署款一样,书写流畅厚实,妙不可言。 二、真气充盈,学力俱深。 站在王仁峰作品面前,定会被书家作品中弥散的真气所笼罩,那不仅是一种金石气、书卷气,还有天地间的一股子正大气,用“真力弥漫”“行气若虹”形容他的章草之浑穆劲健毫不为过,用“太华夜碧”“脱巾独步”形容他的楷行书之高古与沉着也是恰到好处。 他首先是一位饱学者,从他自撰的“奇材逸足”联即可看出。联语应是化用孙过庭《书谱》中“向使奇音在爨、庸听惊其妙响,逸足伏枥、凡识知其绝群,则伯喈(蔡邕)不足称,良乐(伯乐)未可尚也,”〔4〕原文意指:假使焚烧好琴材,音乐欣赏水平平庸的人也会为其发出的奇妙音响而惊叹,千里马伏卧厩中,见识平常的人也能看出它与众不同,那么蔡邕和伯乐也就不值得称赞推崇了,而此联上款署“志翰仁仲清鉴”字样,意即称赞志翰见识超群、才能出众,这何尝不是书者自况。由此不难看出王仁峰国学乃及书学修养之深厚而实不可测。 他的书法总是弥漫着浓厚的书卷气,意趣高古,雅格天成,而无一点尘俗气,这是今人很难企及的高度。王仁峰喜收藏典籍、书画,“秋水山堂”即为此而建。据舒城中学有关人员介绍,王仁峰老校长经常将个人购买和收藏的进步书籍送给学校,送给学生。可惜的是这些收藏全部湮没于历史尘埃中。但王仁峰生前定从这些典籍和书画中汲取了充分的营养,从而奠定了他那典型的学者型书风。他虽然没有诗文遗存,但仅从随意拾取古联书写、随意化用古典创新,即可知他深厚的诗文修养,独具的书学见识。 其次,他是一位勤学者。据刘化南撰文回忆,王仁峰毕生爱书法,所藏碑帖甚富,坚持每天临帖学习,临帖范围甚广,经常变换字帖,常学不辍。对求字者,他也是有求即应〔5〕。其作品世间所存甚少,可能主要还是因为他的儿子王国璠曾为军统特务(国民党败退台湾时随去,后转业学术,亦有成就,曾手书其父当年创办桃溪初中时所题“四为一以”校训赠送母校舒城中学,现铭刻于“仁风亭”),于特殊年代不敢收藏而被毁殆尽。作为书法大家,王仁峰作品里透出的信息十分丰富,若没有持之以恒的临帖实践,那些古人用笔意趣是反映不到笔底中去的。所以我相信他对传世章草和今草名帖、羲之一路阁帖、北碑、简帛甚至金文汉隶无不涉猎,学之亦无所不精。 辛亥革命前,他是一名追求进步怀抱技术救国梦的热血学子,后来投身辛亥革命成为同盟会会员,义无反顾追求光明,再后来为民族教育事业诲人不倦倾其一生。他的笔墨里必然充盈着天地正气,寄寓着人生理想,承载着对国家对民族的深沉的挚爱!解放后,王仁峰多次被推选为乡、县人民代表,1955年被聘任为安徽文史馆馆员,皆缘于他参加革命的贡献、兴办教育的成就、书法艺术的造诣。 我们期待着王仁峰散落在世间的书法作品能够重见天日! 注释: 〔1〕〔2〕〔3〕〔5〕参见舒城县政协文史委编《舒城文史资料》第一辑、第二辑,安徽省出版局,1994年。 〔4〕〔唐〕孙过庭著、马永强译注《书谱》,河南美术出版社2007年版,第119-120页。 图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