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本版导航 |
各版导航 |
视觉导航 |
标题导航 |
选择其他日期报纸
|
年 |
|
月 |
|
|
手术突然出血,医护如何紧急处理?
皖西日报
作者:郭蓓蓓
新闻 时间:2025年04月07日 来源:皖西日报
在手术过程中,突发情况并不少见。其中,术中突然出血是一种常见的紧急状况,它可能由血管损伤、止血不完全或其他原因引起。面对这种情况,医护人员需要迅速反应、密切配合,以确保患者的安全。那么,当手术台上突然出血时,护士是如何配合医生紧急处理的呢? 一、突发性出血的原因 1.患者因素。凝血功能障碍:患者可能存在先天性的凝血因子缺乏,如血友病等。患者可能因肝功能异常导致凝血因子合成减少,如肝硬化、急性肝衰竭等。 患者可能因长期服用抗凝药物,如华法林、肝素等,导致凝血时间延长。血管因素:患者血管脆性增加,如老年人、糖尿病患者等,手术时容易发生血管破裂。患者可能存在血管畸形或动脉瘤,手术时容易破裂出血。疾病因素:患者可能患有某些疾病,如胃肠道出血、动脉瘤破裂、恶性肿瘤破裂等,这些疾病本身可能导致术中出血。 2.手术因素。手术操作失误:在手术过程中,医生可能因操作不当导致血管损伤,如误伤大血管、缝合不牢固等。手术部位特殊:某些手术部位,如肝脏、脾脏、颅脑等,由于血管丰富、组织脆弱,容易发生术中出血。手术难度大:对于一些复杂、高难度的手术,由于手术时间长、操作复杂,术中出血的风险可能增加。 3.麻醉因素。麻醉药物影响:某些麻醉药物可能导致血管扩张,增加术中出血的风险。麻醉深度不当:麻醉过深或过浅都可能影响患者的生命体征,增加术中出血的风险。 4.其他因素。术前准备不足:如术前未对患者进行全面的凝血功能检查,未充分了解患者的病史和病情,可能导致术中出血的风险增加。术中突发状况:如患者术中出现低血压、低氧血症等突发状况,可能影响患者的凝血功能,增加术中出血的风险。设备故障:如手术器械故障、吸引器故障等,可能影响手术的顺利进行,增加术中出血的风险。 二、护士在术中出血中的角色 1.迅速评估出血情况。护士要第一时间观察出血部位、颜色和量,并向医生报告。如果是喷射性出血,可能是动脉损伤;如果是渗血,则可能是毛细血管或静脉破裂。通过快速判断出血性质,为医生提供准确信息。 2.准备急救设备和药品。吸引器:护士迅速准备好吸引器,帮助医生清理手术野的积血,确保视野清晰。止血器械:根据医生的指示,护士迅速传递止血钳、电凝设备或超声刀等器械。止血材料:准备止血纱布、明胶海绵或止血粉等材料,协助医生进行局部止血。血液制品:如果出血量较大,护士需要立即准备输血设备,并联系血库调配血液制品。 3.协助医生进行止血操作。压迫止血:护士可能需要协助医生用纱布或止血钳进行局部压迫止血。电凝或缝合:护士迅速传递电凝设备或缝合器械,帮助医生完成止血操作。药物止血:根据医生指示,护士可能需要准备并注射止血药物,如凝血酶或氨甲环酸。 4.监测患者生命体征。在出血处理过程中,护士需要密切监测患者的生命体征,包括血压、心率、血氧饱和度等。如果出现血压下降、心率加快等休克前兆,护士需立即报告医生并协助处理。 5.记录出血量和处理过程。护士需要详细记录出血量、止血措施以及患者的生命体征变化,为后续治疗提供重要依据。 三、预防突发性出血的措施 虽然突发性出血难以完全避免,但通过以下措施可以降低风险: 1.术前评估:详细了解患者的病史、凝血功能及用药情况,制定个性化手术方案。 2.术中精细操作:医生在手术中尽量避开重要血管,减少损伤。 3.备用止血设备:手术室应常备止血器械和药品,以备不时之需。 手术台上突然出血是一种高风险的紧急事件,但只要医护人员团结协作,就能有效应对。护士作为医生的得力助手,在术中出血的处理中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从快速评估到准备工具,再到维护患者生命体征稳定,每一步都必须精准高效。因此,无论是医生还是护士,都需要不断学习和训练,提高应急能力,共同守护患者的生命安全。毕竟,在手术台上,时间就是生命。 (六安市中医院 郭蓓蓓)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