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命中枢”的守护者
——记市人民医院神经内科副主任兼西院区病区主任丛光燕本报记者 李珊珊
皖西日报
作者:
新闻 时间:2025年04月07日 来源:皖西日报
近年来,我市高度重视医疗领域人才培养和人才队伍建设,着力培育专业人才,为群众提供更高水平的医疗服务。在推动医疗卫生事业高质量发展的过程中,涌现出一批先进群体和个人典型。本期,让我们走进六安市人民医院,跟随我市首届医疗领域拔尖人才丛光燕一起,探寻她与复杂大脑疾病“交手”的日常。 “别着急,我们把基础打牢,等病情稳定了,就能做康复治疗了……”见到丛光燕时,她正在神经内科西院区病区查房,身材娇小,皮肤白皙,说话时眉宇间荡漾的温和会不由地感染身边的任何人。从医25年,从普通医生到学科带头人,岗位在变,但初心不改。 神经内科病症种类繁多,从常见的头痛、眩晕,到复杂的癫痫、帕金森病、脑卒中等,每一种病症都可能给患者带来巨大的痛苦。记者在采访中获悉,这类疾病发病急、病情重,比如血管堵塞的时候,每一秒钟可能有200万个脑细胞死亡,时间就是生命,及时精准进行有效的溶栓和取栓治疗,是挽救患者生命的关键措施,也是减少患者致残的重要治疗手段。 此前,一名50岁左右的男性患者被急诊转运至市人民医院西院区。“患者失语、意识模糊、反应下降,右侧肢体力量0级……”等待接诊的神经内科副主任兼西院区病区主任丛光燕迅速判断,患者为急性脑梗死,发病时间11个小时,已经超出最佳取栓时间。 “脑梗的最佳取栓时间是8小时以内,后续才能获得良好恢复,这名患者已经耽误了太久。”丛光燕与病区副主任张勇根据患者的医学影像检查结果,快速做出最佳的取栓方案,一边与家属沟通病情,另一边快速联系导管室、麻醉科进行术前准备。在取得家属充分理解后,接诊不到半小时,患者就被护送至导管室准备取栓。术中发现患者血管病变复杂,手术难度较大。万幸的是,一个多小时的取栓手术过程非常顺利,血管成功实现再通。术后,患者被安排入住重症医学科,继续观察治疗。 没想到术后第三天,患者突发昏迷,复查颅脑磁共振显示大面积脑梗死且梗死区伴有散在出血,CT片中位线偏移,是取栓手术后最危险的并发症——脑疝。 西院区神经内科、神经外科紧急会诊,由神经外科西院区病区主任李邦安带领团队为患者实施颅内血肿清除术与去骨瓣减压术。止血、清除血肿、去骨瓣……看似容易,实操起来却很难,好在难关都闯了过来,历经4个小时,手术终于成功。术后,在多学科医护团队的精心照料下,患者恢复良好。 “神经内科是一个充满挑战、复杂性高的科室,平时我们口中所说的‘罕见病’,很多都是由神经内科诊断出来的。”丛光燕如是说。从医多年,她从未停止学习的脚步,深耕神经内科疑难危重疾病、神经免疫及心身疾病的综合治疗,坚持将临床实践与科研创新相结合,求新求变。 “去了好几家医院,都说我这个情况多注意休息就好了,可还是头痛,您再给我看看吧。”门诊中,一位30多岁的女性患者向丛光燕求助。虽然患者的头颅CT未见异常,但多年临床经验提醒丛光燕,要找出病因,从根源上解决问题。经过门诊查体,她发现患者脑膜刺激征阳性,排除功能性病变后,将患者收住入院进一步进行影像学检测,提示多发异常信号,之后又在脑脊液二代测序、自免脑及中枢脱髓鞘抗体等基因测定中发现MOG抗体呈阳性,这才确定了是MOG相关性疾病。经过针对性治疗,患者的病情逐渐得到控制,对于丛光燕来说,“那一刻,是作为医生最有成就感的时刻。” 神经内科的病人病情往往反复发作,给身心造成巨大压力,丛光燕深知,治病的同时更要疗心。为此,她带领团队加强学科建设,强化核心制度管理,提升服务水平,以病人为中心,开展健康宣教,加强慢病管理,督促患者做好脑血管病二级预防,帮助偏瘫患者进行神经功能恢复。在她的诊疗过程中,时间从不是限制,“神经系统疾病复杂多样,每一种病症都可能给患者带来巨大痛苦。作为医生,我们不仅要缓解患者当下的症状,更要找出病因,从根源上解决问题。”丛光燕如是说。 除了临床工作,丛光燕还十分注重技术的“传帮带”,经常参与学术交流活动,分享最新的研究成果和临床经验。日常工作中也坚持以身作则,传道授业解惑。“丛主任对我们业务上的要求非常严格,在查房或者教学当中,经常提出问题并加以指导,正是这种严格,督促了我们每个人的进步。”提到丛光燕,病区主治医师李苇连连点赞,对于她们这些年轻医生而言,丛光燕不仅是老师,更是榜样。 2024年1月,市人民医院老年医学科正式独立建科运行,丛光燕一并主持该科工作,带领团队通过完善服务标准规范,进一步开展安宁疗护、康复促进等服务,将疾病诊治、康复、健康管理、专病护理、营养保健、生活照料、精神关怀等医养服务进行融合,为每一位入住的老年人打造专属的全人全程照护方案。 有人说,宁静可成事业,平凡却见感动。从青年医师成长为精诚医者,丛光燕用满腔热情和实际行动,为患者修复受损的神经世界,让生命重新焕发光彩。25年行医生涯,最让她触动的是病人和家属信任的眼神,对她来说,“这份信任不能辜负,所以我只有尽自己最大的能力,去帮助每一位病人。看到他们痛苦地来,健康地回家,这就是我最欣慰的时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