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敏灸治疗功能性消化不良
皖西日报
作者:金敏
新闻 时间:2025年04月07日 来源:皖西日报
消化不良(dyspepsia)是临床常见的综合征,表现为慢性复发性或持续性上腹部疼痛、饱胀、早饱、嗳气、恶心、呕吐等症状。分为器质性消化不良(or- ganic dyspepsia )及功能性消化不良(functional dyapepsia,FD)。FD又称非溃疡性消化不良,系指具有上述慢性、复发性消化不良症状,持续至少4周以上,而各种检查未能发现器质性病变的一种功能性疾病。本病十分常见,估计在社会人群中的患病率为10%-30%。不少患者伴有失眠、焦虑、抑郁、头痛、注意力不集中等精神症状。本病归属于中医的“痞满”、“胃脘痛”、“嘈杂”等范畴。多由表邪入里、气留滞所引起的胸腹痞闷、胀满不舒等症状。饮食中阻、痰气壅塞、情志失常、脾胃虚弱等,导致中焦气机阻滞、升降失常、邪气滞留所引起的胸腹痞闷、胀满不适。 [诊断依据] 1.上腹部胀痛、早饱、嗳气、反酸、恶心等症状持续4周以上,或在近1年。 有上述症状至少3个月(但不一定持续)。2.内镜和(或)钡餐检查未发现胃十二指肠溃疡、糜烂、肿瘤等器质性病变。3.实验室检查、B超及X线检查排除肝、胆、胰及肠道器质性病变。4.无糖尿病,风湿病及精神、神经性等全身性疾病。5.无腹部手术史。6.症状与排便无关。 [操作方法] 1.高发热敏穴位区域:天枢、中脘、关元、肝俞、膈俞、上巨虚等穴区进行穴位热敏探查,标记热敏穴位。 2.热敏灸操作步骤: (1)天枢穴双点温和灸,自觉热感深透至腹腔或沿两侧扩散至腰部,灸至热敏灸感消失。天枢穴位于腹中部,脐中旁2寸,腹直肌中。通调胃肠,理气消滞。 (2)中脘、关元穴双点温和灸,可觉热感透至腹腔内,灸至热敏灸感消失。中脘穴在上腹部,前正中线上,当脐中上4寸。健脾和胃,消食导滞。关元穴在下腹部,前正中线上,当脐中下3寸。温补元阳,健脾益胃。 (3)肝俞穴双点温和灸,自觉热感深透至腹腔或扩散至背腰部,灸至热敏灸感消失。 (4)膈俞穴双点温和灸,自觉热感深透至腹腔或扩散至背腰部或沿两侧扩散至胸部,灸至热敏灸感消失。膈俞穴于第7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理气血,利膈。肝俞穴在第9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疏肝,理气,和胃。 (5)上巨虚穴双点温和灸,自觉热感深透,或向上或向下沿足阳明胃经传导,灸至热敏灸感消失。上巨虚穴在犊鼻穴下6寸,足三里穴下3寸。调理脾胃,宽肠下气。 每次选取上述1-2组穴位,每天1次,10次为1个疗程。 [典型案例] 病例1:李某,女,50岁,5年前因饱餐后感上腹部胀满不适,嗳气,自服健胃消食片,症状消除,但经常反复发作,并伴有食欲不佳、精神不振、乏力等。到当地医院就诊,确诊为功能性消化不良,经探查,于双胃俞、下脘、双天枢穴探及热敏化,即于双侧胃俞实施双点温和灸,数分钟后感热流扩散并非汇合在一起,10分钟后热流由腰背部逐渐渗透至上腹部,感热流涌动,整个上腹部温热、舒适,灸感持续约15后逐渐减弱消失,并感双侧胃俞灼热,停灸胃俞。改灸下脘及双侧天枢穴,数分钟后感热流如水柱向腹腔深部灌注,并向下腹涌动,整个下腹部感到滚烫,自觉下腹温度明显高于施灸点,灸感持续约30分钟下腹热流回缩至天枢穴并感皮肤灼热,停灸。按上述方法治疗15次,上述症状基本消失。 病例2:高某,女,55岁,1年前饱餐后感上腹部胀满不适,嗳气,迁延1个月余。后每于饥饱失常或不规律饮食而出现上述症状。胃镜及各种实验室检查未见明显异常,诊断为功能性消化不良。于双膈俞、双天枢穴探及穴位热敏,即行双天枢穴双点温和灸,数分钟后感热流如水柱向腹腔深部灌注,并向下腹涌动,整个下腹部感到滚烫,自觉下腹温度明显高于施灸点皮温,灸感持续约30分钟后下腹热流渐回缩至双天枢穴并感皮肤灼热后停灸,改于双膈俞穴施热敏灸,数分钟后感热流扩散并汇合一处,10分钟后热流由胸背部渐深透至上腹部,感热流涌动,整个上腹部温热舒适,该灸感持续约35分钟后热流渐回缩至胸背部,且感施灸点皮肤灼热,乃停灸,完成1次热敏灸治疗。次日复诊,上腹部胀满减轻。按上述方法探敏治疗15次,症状消失。 (六安市中医院 金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