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口间歇性管饲(IOE):科学便捷的营养摄入方式
皖西日报
作者:金杰
新闻 时间:2025年04月07日 来源:皖西日报
数据显示,脑卒中后出现吞咽功能障碍的患者中,8.2%-49.0%的患者存在发生营养不良的风险。营养不良可能导致患者的机体免疫功能下降,增加感染的风险,进而对患者的预后产生严重影响。因此,对于患者而言,“如何安全获取营养”始终是医患共同关注的焦点。传统的鼻饲管和胃造瘘术虽能解燃眉之急,但长期使用可能引发并发症并影响生活质量。近年来,一种名为经口间歇性管饲(Intermittent Oroesophageal Tube Feeding,IOE)的技术逐渐走入临床视野,因其独特的优势被誉为“吞咽困难患者的曙光”。 什么是“经口间歇性管饲(IOE)”技术? IOE是一种通过口腔插入胃管进行间歇性管饲的技术。不同于长期留置的鼻饲管,IOE仅在进食时临时置管,每次喂养后即可拔除。这种“即插即用”的特性使其兼具治疗性和功能性。其主要是利用吞咽反射的生理特点,将直径约4-5mm的硅胶软管经口插入食管至胃部。置管过程模拟正常吞咽动作,通过咽喉部肌肉的协调运动引导导管就位。喂养时,营养液通过重力滴注或注射器推注进入胃内,单次喂养量通常控制在200-400ml,耗时约15-30分钟。这种先进的进食方式,不仅能够高效确保患者的营养摄入,还具有操作简便、舒适度高的优点。 与传统鼻胃管相比,间歇性管饲训练在进食时插入胃管,进食完毕后拔除,更加符合生理需求,有助于吞咽功能的逐步恢复。这种方法显著减少了鼻腔和食道黏膜的持续刺激,降低了感染和呼吸道并发症的风险。此外,该治疗方法能使患者在安全的环境下反复练习吞咽动作,逐步恢复其正常的吞咽功能。因而在临床实践中得到了越来越广泛的应用。 IOE技术有哪些技术要点? IOE的操作流程相对简单,经过专业培训的医护人员可以迅速掌握这一技术。同时,患者及其家属在经过适当的培训后,也能够自行操作,无需长期留置管道。每次喂食过程简单快捷,只需按照规定的步骤进行操作即可。这大大减轻了医护人员的工作负担,使他们能够将更多的时间和精力投入到其他医疗工作中去。同时,这种自主性和灵活性也使得患者的日常生活更加方便,减少了对其日常生活的干扰。 关于IOE导管的选择,国外的常用选项包括Nelaton橡胶导管和传统的鼻胃管(8F-12F),而在国内临床更倾向于使用口腔营养管(内径5.4 mm,长度40 cm),其是由郑州大学的吞咽功能障碍研究所主导研发一种口腔营养管,管道材料由硅胶制成,前面部分配有喂食设备接口,尾部设置了一条可以使食物穿过内部和外部管壁的通道。 在插管之前,应确保患者采取坐位或半坐位的姿势。如果患者佩戴有假牙,应将其取下。同时,要彻底清除患者口腔内的分泌物,以确保插管过程的顺利进行。此外,用温水润滑导管前端也是必不可少的步骤,这有助于减少插管过程中的不适感。插管时指导患者张开嘴巴,并稍微低下头部,使头部前倾。沿咽反射较弱或已消失的一侧将导管缓慢并谨慎地插入患者的口腔中,当导管到达咽喉部时,指导患者进行吞咽动作,并顺着这一自然吞咽动作,将导管轻柔地送至食管的中下段,具体位于距口腔28-30 cm的位置,同时确保导管与患者的口角边缘保持适当距离。观察导管未盘旋在口腔内;提插、转动导管时,患者无呛咳;将口饲管末端置于盛水的治疗碗内,无规律气泡溢出,基本可认定口饲管已经安全插入食管。 在完成管饲操作后,需用温水彻底冲洗管腔,随后将导管末端妥善折起。接下来,指导患者应进行深呼吸,在患者呼气末的时机,迅速而稳妥地拔出导管。拔管后,患者应保持床头抬高状态,30分钟内避免移动,以确保食物不会发生反流现象。经过操作后取出的导管,应使用温水或等渗盐水进行彻底的冲洗,确保无残留物。随后,将导管自然阴干,每位患者都应使用独立的导管,并定期进行更换。 经口间歇性管饲以其科学、便捷、舒适的特点,为吞咽困难患者提供了一种全新的营养支持途径。在促进患者康复、提高生活质量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随着技术的不断进步和推广,相信经口间歇性管饲将在未来的临床应用中发挥更加广泛的作用。它不仅能够为患者带来更好的治疗效果,还能够为医护人员提供更多的治疗选择,为医疗事业的发展做出贡献。 (六安市中医院康复二科 金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