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一版/ 08 版:特别关注 /下一版  [查看本版大图
本版导航 各版导航 视觉导航 标题导航
选择其他日期报纸

清明节“快乐”

朱 辉       

皖西日报 新闻    时间:2025年04月03日    来源:皖西日报


  “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杜牧的这首《清明》,从诗的意境看,那时的清明节充满了伤感气息。然而查阅史料,杜牧所处的唐朝,清明节其实很欢快。除了必不可少的扫墓,还有许多娱乐活动,比如:打马球、蹴鞠、斗鸡、拔河、宴饮、荡秋千、踏青等。《封氏闻见记》中记载:公元710年清明,唐中宗李显移驾梨园球场,宫女、大臣拔河比赛在此举行,韦皇后及安乐公主也一同前往观看……
  看来杜牧只是借《清明》表达个人感伤,不能代表大唐全体人民的清明情绪。唐朝怎么回事?只能根据文字资料推断,现在的清明节我们每年都在亲历。当年品种丰富的娱乐活动已不复存在,但除了极少数亲人刚去世的家庭,扫墓过程中,大家都呈现轻松愉快的状态。对于许多家庭,一年之中只有清明节可以实现全家集体出游。晚辈们再不情愿,也不敢顶着“不孝”的恶名拒绝参加。除了孝敬墓里亲人的祭品,不少人还会自带丰富的春游食品,诸如茶叶蛋、汉堡、肉脯……扫完墓便找一块草坪,搞一次简易的野餐。在假道学看来,这有点没心没肺。不过让先人“看”到后辈们活得很好,不正可以体现祭奠的意义吗?
  除了“看”到晚辈的快乐,先人另一件高兴事是自己家庭地位提高了。姑妈原本只是个普通农妇,在家里没人把她的意见当回事。几年前去世后,每次扫墓,她女儿都会在墓前絮絮叨叨和她说上半天,请求她保佑自己微整形手术成功、保佑女婿升副处、保佑外孙女考上重点高中……一个凡人晋升为“菩萨”,似乎通过死亡就能实现。
  相比之下,男士们大多是唯物主义者,知道求神求仙不如求活人。岳父是个扫墓爱好者,每年清明节反复回乡扫四五次墓。家族中有一些头面人物,平时日理万机,逢年过节都遇不到。唯有清明,再忙也要去祖坟上香。他们信奉“国学”,认为祖坟对于运势走向极为重要。岳父反复扫墓,便能保证与每一位贵重亲戚偶遇,提醒他们,有他这样一位可供提携的亲戚。
  曾看过一档拿外国人逗笑的节目,一位外国留学生说出“清明节快乐”的问候语,演播厅里哄堂大笑,主持人纠正说清明节是不可以“快乐”的。
  而北京民俗学会秘书长高巍曾坦言,清明可以说“清明节快乐”,这样的说法已延续很长时间;相较而言,“不能说清明节快乐”,是近几年才冒出的说法。
  专家的话常常会引起逆反心理,但这回我却力挺高先生。且不说“清明”这么诗意的名字,本来就与阴沉不搭调。唐朝人尚且能豁达看待生老病死的自然规律,我们难道非要不如古人?一个关于春天的节日,为什么不能快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