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间谚语里的清明
皖西日报
作者:王玉美
新闻 时间:2025年04月03日 来源:皖西日报

王玉美
“清明谷雨两相连,浸种耕种莫迟延”,当布谷鸟的啼鸣在田野上空回荡,清明便在声声催促里,带着独有的韵律,翩然而至。在民间谚语的世界里,清明是农事的集结号,是气候的风向标,是生活智慧的凝练,每一句都镌刻着先辈们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印记。 “清明前后,种瓜点豆”,这是流传最广的农事谚语之一。在这一时节,气温回升,土壤湿度适宜,正是农作物播种的黄金时期。瞧,田间地头,农民们戴着草帽,挽起裤脚,穿梭在垄间。一垄垄土地被精心翻整,锄头起落间,泥土散发着芬芳。瓜种和豆种被轻轻埋下,盖上松软的土,再浇上清水,仿佛埋下了一个个丰收的梦。正如“清明种麻,立夏种花”所讲,麻类作物在此时播种,能充分利用接下来温暖湿润的气候,茁壮成长。还有“清明玉米谷雨花,谷子抢种至立夏”,清晰地规划出不同农作物的最佳种植时间。“春分早,谷雨迟,清明播种正当时”,再次强调了清明在播种时节里无可替代的精准节点,每一句谚语都是先辈们在岁月里摸索出的农事宝典,承载着千百年农耕文明的传承,指引着人们顺应天时,不违农时。 关于清明的气候,谚语有着精准的描述。“清明断雪,谷雨断霜”,短短几字,便清晰划分了季节的界限。清明一到,北方的残雪悄然退场,南方的寒意也逐渐消散。暖阳温柔地照耀大地,唤醒沉睡的万物。曾经冰封的河流开始欢腾流淌,僵硬的土地变得松软肥沃,大自然褪去冬的肃穆,披上春的盛装。“清明南风,夏水较多;清明北风,夏水较少”,从风向的角度,预示着后续的降水情况。此外,“清明一吹西北风,当年天旱黄风多”,若是清明时节西北风劲吹,当年可能就会面临干旱,风沙天气也会增多。“清明冷,好年景”,则是说清明时天气偏冷,往往预示着这一年会有好的收成,因为这样的气候条件有利于农作物的生长发育。先辈们凭借敏锐的观察力,将气象变化与季节更迭紧密相连,让这些谚语成为日常生活的指引。 “植树造林,莫过清明”,清明时节,阳气上升,春雨绵绵,为树苗的生长提供了绝佳条件。在山峦、在河畔,人们挥锹铲土,种下一棵棵树苗。这些新绿,在微风中摇曳,是对未来的美好憧憬。每一棵树苗,都是一份对自然的敬意,对绿色家园的守护。这句谚语,饱含着先辈们对生态平衡的深刻理解,传递着可持续发展的理念。 清明的习俗,也在谚语里留下了独特的印记。“清明不戴柳,红颜成皓首”,清明戴柳,是古老而浪漫的传统。折下的柳枝,或编成柳帽,戴在孩童头上,寓意青春永驻;或插在门楣,寄托对家人的祝福。柳,谐音“留”,既是对春天的挽留,也是对美好时光的珍视。在乡间,还有“清明吃艾,无病无灾”的说法。艾草青团、艾饺等美食,成为清明餐桌上的主角。艾草独特的清香,不仅是味蕾的享受,更蕴含着先辈们养生保健的智慧。“清明螺,抵只鹅”,清明前后,田螺肉质肥美,营养丰富,是餐桌上不可多得的佳肴,这句谚语生动地道出了此时田螺的珍贵。“三月清明雨纷纷,家家户户上祖坟”,直接点明了清明祭祀扫墓这一重要习俗,在这个时节,人们纷纷前往祖坟,缅怀先人,寄托哀思,传承着家族的情感与记忆。 “雨打清明前,春雨定频繁”“清明雾浓,一日天晴”,这些谚语,或预测天气,或指导农事,或诠释习俗,它们是先辈们用生活经验书写的智慧篇章。在这谚语里的清明,我们触摸到历史的温度,感受到传统文化的深厚底蕴。让这些谚语,在岁月长河中继续流传,指引我们与自然和谐相处,珍视每一个节气的馈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