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古清明别称多
皖西日报
作者:聂难
新闻 时间:2025年04月03日 来源:皖西日报
聂难
清明,宛如从历史幽深处走来的雅士,带着诸多独特别称,每一个都藏着华夏文化的深厚底蕴。 “踏青节”彰显出清明蓬勃的活力。清明一至,微风轻拂,大地瞬间从沉睡中苏醒。田野里,嫩绿麦苗欢快摇曳,与春风私语;河畔边,垂柳依依,细长柳枝随风轻舞。桃花灼灼,如天边云霞,将世界晕染得如梦似幻;油菜花肆意绽放,那耀眼金黄是大地献给春天的礼物。此时,人们呼朋引伴,投身自然。孩子们在草地嬉笑,手中风筝在蓝天翱翔,笑声清脆;年轻人漫步山间,呼吸清新空气,用相机定格美好;老人们在暖阳下踱步,满脸笑意,尽显对春日的喜爱。踏青,踏的是春天的美好,是生命的律动。 “行清节”尽显清明庄严肃穆的祭扫氛围。“行清”二字,饱含生者对逝者跨越时空的思念。清明时,人们怀着敬畏之心前往祖先墓地。一路上,追思在心中蔓延。到墓地后,轻轻拔除杂草,仔细清扫墓碑灰尘,动作轻柔专注,似与先辈无声对话。接着摆上鲜花、水果、糕点,点燃香烛,青烟带着思念飘向远方。此刻,先辈音容笑貌浮现,曾经的温暖与教诲涌上心头。行清,是对家族根脉的坚守,对先辈恩情的铭记。在一些地方,祭扫仪式颇为讲究,家族长辈会带领晚辈举行庄重的叩拜之礼,讲述先辈的生平事迹,让家族精神代代相传。有的家族还会举行族祭,众人齐聚,在缅怀先人的同时,凝聚家族力量,维系家族纽带。 “三月节”充满季节与民俗风情。农历三月,正值仲春与暮春交替,是农事繁忙之时。农人们深知此时劳作关乎一年收成,在田间翻耕土地、播下种子,每滴汗水都饱含对丰收的期盼。同时,民俗活动也丰富多彩。女孩子们聚在一起制作香囊,五彩丝线穿梭,绣出精美图案,香囊香气四溢;男孩子们热衷于蹴鞠比赛,在场地尽情奔跑,呐喊声、欢呼声此起彼伏,为春日添了热闹。在不少地区,还会举办盛大的春社活动,人们祭土地神,祈求风调雨顺、五谷丰登。大家身着盛装,载歌载舞,分享美食,整个村庄洋溢着欢乐祥和的氛围。 “寒食节”与清明紧密相连。相传晋文公重耳流亡时,介子推不离不弃,甚至割股啖君。重耳复国后疏忽了介子推,介子推淡泊名利,隐居绵山。晋文公醒悟后放火烧山逼他出山,介子推母子宁死不屈,抱树而亡。为纪念其忠义高洁,晋文公下令在他死难日禁火寒食,寒食节由此而来。随着时间推移,寒食节与清明节融合,其蕴含的精神深植于民族文化,让清明多了人文底蕴。每至清明,人们品尝寒食,忆起介子推的故事,心中便涌起对古人高尚品德的敬意。 清明还有“柳节”之称。清明时,柳树抽出新芽,细长柳枝随风摆动。古代清明插柳习俗盛行,人们折柳插于门楣或编成柳圈戴头上,既祈福辟邪,也礼赞春天。据说柳枝生命力旺盛,插柳能让家庭兴旺。孩子们穿梭柳林间,编织柳帽,守护春日美好。文人墨客也常以柳入诗,为清明添了清新诗意。 清明的别称,是历史的珍宝,记录春日、承载思念、展现民俗、传承精神。在时光中,它们熠熠生辉,是了解传统文化的钥匙,让我们能与古老文明相拥,汲取精神滋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