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一版/ 08 版:精神家园 /下一版  [查看本版大图
本版导航 各版导航 视觉导航 标题导航
选择其他日期报纸

学写回忆录

皖西日报 新闻    时间:2025年03月06日    来源:皖西日报


  刘永久

  退休以后,我的第一选择是上老年大学,在这银发学府里,学声乐,改变了我的发音技巧,让嗓声更宏亮婉转;学戏曲,传承了文化遗产,提升了审美能力;学文史,让我知道了司马春秋千古事;学诗词,使我拥有了“等闲识得东风面,万紫千红总是春”的浪漫情怀。更值得让我骄傲的是,在老年大学短短几年里,我学会了写回忆录。
  县老年大学主办了一个刊物,名叫《老年学刊》,给这些老年人开辟了一个抒发爱党爱国情怀的创作平台,每期都登载许多老同志的回忆文章,如年逾九旬的原县委副书记蔡耀煊的《有幸见到毛主席》,年逾八旬的原县委常委、县委办主任王国信的《建党百年看霍邱》等。通过这些文章的阅读,我感觉回忆就像一首动人的旋律,唤起我心中最美的曲调。我出生在上世纪五十年代,亲历了知识青年上山下乡,经历了改革开放等重大事件,于是我就拿起手中的笔,回忆过去,记录生活中的点点滴滴。
  2023年初,我写了《我的五次换车档案》一文,从凭票购买的自行车,到有奖销售的电瓶车,车子越换越好,我亲身感受祖国带给我的太大变化,车子的变迁只是一个小小的缩影,它折射了祖国经济建设的腾飞,折射了人民群众幸福指数的提高。文章在2023年第一期《老年学刊》发表;紧接着我又发表了《我爷为霍邱“一小”作校歌》。据《霍邱县志》记载,我爷在抗日战争时期任霍邱城内第一小学音乐教师,1939年他作词作曲创作了“一小”校歌,这首校歌始终把“全民团结,抗击日寇,还我河山,振兴中华”贯穿在整个歌曲当中,文章很快在2023年4月9日霍邱文史公众号发表了,编辑还请了歌手孙海迪演唱了歌曲,录音随文章一并发表,让这首沉睡了80多年的抗战歌曲,再次唱响,唤起人们不忘国耻、牢记使命的爱国情结,传承了红色基因。
  我不仅将自己的故事告诉别人,还应邀替别人写回忆录并且获了奖。去年5月,一次偶然的机会,县农业局退休职工周茹女士看见我发表的文章,就找到我,展示了她父亲离休干部周忠英留下的老物件,希望能向社会公布,让大家多了解一些霍邱的革命历史。我通过周忠英家人的口述,对老物件进行了辨认,我发现周忠英在1949年6月填写的入党志愿书很珍贵,志愿书长18厘米、宽12厘米,封面上方为红五星和镰刀斧头图案,下方为部别、姓名,落款为“江淮一地委组织部制”全书8页,涵盖了入党人信息、介绍人意见、党小组、支部意见,批准机关为党总支。5月13日,拙作《离休干部周忠英同志的几件遗物》一文在霍邱文史公众号发表了;5月24日上午我接到《六安新周报》负责人的来电,说看了你发表的文章,我们对周忠英在建国前填写的入党志愿书很感兴趣,经请示市领导同意,想请周忠英后人手持入党志愿书,参加六安市第三届“红色记忆,我有传家宝”活动。6月19日我和周家后人应邀参加了赛宝大会,由我执笔写的《一份建国前的入党志愿书》解说词,周忠英重孙女五年级学生周雨彤登台讲述,在全市四县三区12位选手激烈比拼下,经过现场观众和评委打分,荣获大赛一等奖。
  传家宝获奖后,我又以此为题材,写出了《在斑驳的历史中感受红色信仰的力量》一文,2023年6月26日被《人民日报》客户端采用,搜狐网、中国早报、人民观察周刊等20多家新闻媒体进行了转载,为中国共产党102周年华诞献上一份感怀和纪念。
  夕阳不落幕,最是温暖时。今后我要以笔为舟,用爱作桨,通过回忆录的撰写,勇担社会责任,提升文化自信,甘当赓续红色血脉、弘扬中华优秀文化的那一抹“夕阳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