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忆中的老杂志
皖西日报
作者:张正旭
新闻 时间:2025年03月06日 来源:皖西日报
张正旭
读初中时正值上世纪九十年代中期,彼时网络尚未兴起,看“闲书”是相当奢侈的享受。“闲书”只有新华书店卖,当时,我们这里只有霍邱县城有新华书店,在县城北街老十字大街。我们居住农村的孩子,十五六岁都不知县城在哪里,交通不便不说,那时候家里穷,没有闲钱购书。后来,长集邮电所开辟了“邮政图书柜”,有不少杂志,很惹眼,我们几个小伙伴凑钱合伙买一本杂志读,这在当时是业余时间“最时尚美宴”方式。各类杂志阅读起来更容易,价格也便宜,因此在众多的“闲书”中,杂志成了大家的首选。当时,我常读的是《故事会》《故事世界》《山海经》《今古传奇》等杂志,故事情节曲折有趣,且文章结尾都会揭示一个寓意深刻的道理,读后给人眼前一道闪电划过,光亮耀眼。记得当时《故事会》有个栏目叫“幽默故事”,虽然每一篇只有短短的几百字,但内容却写得相当精彩,每读到结尾处总会忍不住捧腹大笑。一些故事还有妖魔鬼怪,构思精巧,情节紧张有序,我们的“心”被故事情节“抓住不放”,结尾大都出人意料,掩卷沉思。周围很多同学都是《故事会》《故事世界》《山海经》《今古传奇》的忠实读者,大家常将自己手里的杂志互相传阅,共同体会阅读的快乐。一本杂志边角大都被翻得起了“青春痘”,依然“十里长堤笑春风”。 物极必反,故事热影响了我们正常上课。记得当时教我们的英语老师叫曾环宇,他见我们都“狂热故事”,如刘伶醉酒,有的同学上课时候,还“手不释卷”,流连忘返,被老师当场抓住,这些杂志被“曝光”且“没收”。于是老师在黑板写下:“你的故事很精彩,我的故事很无奈。你上课为了故事,我教书也是为了故事。上课心在故事里,成绩下滑酿事故……”或许是对《故事会》《故事世界》《山海经》《今古传奇》的印象过于深刻,四十岁之后,我开始学习写稿,热衷动笔的我曾向这些杂志社投稿,这些杂志都留下我发表稿件的“足迹”,现在回头想一想,这是不是一种情有独钟的“回馈”呢? 读初二时,长集建了新华书店。新华书店位于今天长集中学大门口对面,新华书店有一个杂志专卖柜台,所卖杂志更丰富了,出现了一批深受青年学生喜欢的杂志,如《意林》《辽宁青年》《读者》《格言》《青年文摘》《哲思》《感悟》《当代青年》等,这些杂志蕴含哲理,文字清新,视角独特,故事有趣,深入学生读者心灵,可以说是我们“量体裁衣”的杂志,为我们开启了一个丰富生动、健康向上的精神空间,字里行间所传递出的正能量潜移默化地影响着我们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指引着我们朝着理想一点点努力、进步,这些杂志也在我们的青葱岁月里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四十年后,我开始学习码文字,以工地为键盘,以汗水为鼠标,以艰辛岁月为情节……四十岁之前的岁月里,我的时间被各种杂志、书籍“挤兑”。让我明白了很多读书道理,读书可以医愚:汉代文学家刘向说:“书犹药也,善读之可以医愚。”读书可以明理:当代教育家南怀瑾先生曾说:“读书是为明理,而非谋生”。读书可以养志:李白“五岁观六甲,十岁观百家”。在漫长打工岁月里,我没有沉沦,悄悄地编织着一个文学梦,从一本《新华字典》和《成语小词典》出发,练习写诗和散文,写自己的喜怒哀乐,写自己的所见所闻,希望把自己的名字变成铅字,虽然投稿大多都石沉大海,好在我没有放弃,锲而不舍读书、写稿、投稿,持之以恒坚持,寒来暑往,奇迹静待花开:我的作品也逐渐见于全国各大期刊报端,这也给了我继续坚持下去的信心和理由。2013年,由新浪网评选的“全国最勤奋撰稿100人”中,我的名字赫然在列。 犹记得2015年申报安徽省作家协会资料的时候,不知道哪些资料符合申报,我从打工城市风尘仆仆赶回老家,背了五蛇皮袋样刊、样报送到县文广新局。后来得知,加入作协的资料是在“纯文学期刊”“正规出版的最低市级报纸副刊”上发表的散文、诗歌、小说、报告文学等,得达到多少篇(首),合计多少字等条条框框。我把样刊、样报重新整合,留下“有用的”进行复印为申报材料。剩余的杂志、样报送到被誉为“马路边修车铺作家”高少之家里寄存,我又返身回到打工地去了,丈量凄风苦雨的生活。那次,我们一个县申报市作家协会32人,市作协筛选后,上报到省作协18人,省作协最终通过5人,其中就有我。再后来,因为健康的缘故,不能熬夜写稿,我与码文字告一段落。 2024年,霍邱县作家协会成立,搁笔六年后,再次冲进码文字江湖岁月中,又点燃了我写稿的熊熊烈火。由于纸质媒体受到网络化媒体冲击,纸质媒体日渐式微,以前我联系的报纸、杂志编辑有的离岗,有的退休。目前,我还与一些老牌杂志编辑还有往来,比如《故事会》《民间文学》《传记传奇文学》《清明》《安徽文学》《打工文学》《广州文艺》等,尽管现在发表文字作品面临僧多粥少“夹处逢生”,我依然保持着不骄不躁的写稿态度,对于作品发表“得之我幸,不得我命,如此而已”。 再回首看看泛黄书页的老杂志,那是我青葱岁月的一枚书签,见证了我们写稿的高光时刻,也见证了纸质杂志红极一时的“靓丽风景线”。时至今日,我保存的各类文学杂志,吮吸着落寞时光,它们记录的不仅是一个个美好故事,更是我回不去的青春,还有颠沛流离的岁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