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一版/ 08 版:特别关注 /下一版  [查看本版大图
本版导航 各版导航 视觉导航 标题导航
选择其他日期报纸

且将新火试兰香

皖西日报 新闻    时间:2025年02月20日    来源:皖西日报



  毛主席视察舒茶纪念馆
  望江楠

  灵秀山川育嘉木,最喜梢头初绽芽。安徽,这片钟灵毓秀之地,自古以来便与茶有着深厚的渊源。不说“祁红屯绿”、黄山毛峰、太平猴魁、六安瓜片与霍山黄芽这些名胜于外的名茶,敬亭绿雪、涌溪火青、西涧春雪、休宁松萝、黄山云雾等好茶也是久负盛名,其极品也都是可遇而不可求。
  然谈及兰花茶,莫说外省之人,即便是安徽本地人,亦大多知之不详。但倘若细究起来,却又似故人重逢,恍然大悟。安徽植茶历史源远流长,可追溯至秦汉时期。陆羽《茶经》所载的“舒州、宣州、寿州和歙州”,正是如今安徽境内的舒城(涵盖六安多地)、宣城、淮南(寿春、淮南道)以及歙县(包含屯溪、休宁、祁门一带),这些地区皆是当时茶叶的盛产地。
  至宋朝,安徽在全国13个“榷山场”中独占5席,包括麻步场(金寨麻埠一带)、霍山场、开顺场(即梅山开顺一带)、王同场、罗源场(安庆岳西一带),全面掌管茶叶的生产与专卖事务。据沈括《梦溪笔谈》记载,嘉祐六年(1061年),舒州罗源场收购茶叶达一十八万五千八十二斤,售卖获利一万四百六十九贯七百八十五文,可见当时安徽茶业之兴盛,且有史可依,有据可查。
  明清两朝,朝廷于安徽设立茶卡,并派遣巡检司加以保护,每年精心挑选优质茶叶进贡宫廷。彼时,安徽多地所产茶叶畅销于京、津、鲁、冀、晋以及内蒙等地,茶香飘远,声名远播。清末民初,安徽茶厘分设南北两局,南局位于皖南徽州的屯溪,北局则设于麻埠镇。虽古麻埠镇后因响洪甸水库的修建而沉入水底,但其种茶制茶的传统却在舒城等地得以延续传承,并不断发展壮大。
  兰花茶,虽非茶中名贵之品,却分布广泛。其地域横跨皖江、淮水之间,散落于皖山皖水的各个角落。既有传承有序的大厂精心制作,亦有农家自采自炒的质朴风味,可谓家家皆有,户户皆饮,是寻常百姓生活中的一抹清香。
  兰花茶形态优美,芽叶相连,宛如兰草,色泽翠绿鲜亮,毫锋隐现。冲泡之际,恰似兰花绽放,芽叶亭亭玉立于杯中,独特的兰花香袅袅升腾,俗称“热气上冒一支香”;汤色碧绿澄澈,滋味浓郁醇厚,回甘悠长,叶底完整成朵,呈嫩黄绿色,赏心悦目。
  其茶名由来众说纷纭:一说芽叶于枝上相连,形似兰花草;一说采制之时正值山中兰花盛开,茶叶吸附了兰花的清幽香气,故而得名。兰花茶虽分布广泛,但其采摘与制作工艺却大致相同。外形条索细卷微弯,芽叶成朵,色泽翠绿匀润,毫锋毕露;内质香气清幽如兰,鲜爽持久,滋味甘醇爽口,汤色嫩绿明亮,叶底匀整,呈黄绿色,尽显绿茶之清新雅致。
  兰花茶并非新创茶种,属绿茶类,当季采摘,经炒青工艺制成。其创制约于明末清初,产区集中于长江至淮河流域,其中舒城、庐江、桐城、岳西等地所产较为知名,多以地名命名,如巢湖兰花、舒城小兰花、桐城小(兰)花、岳西翠兰等。庐江、舒城产量颇丰,品质上乘,尤以巢湖兰花、舒城小兰花最为闻名遐迩。
  1958年9月16日,毛主席亲临舒城,舒茶小镇以茶待客,“舒城小兰花”由此声名远扬,品质亦备受认可。在舒城,白桑园、磨子园所产兰花茶声名卓著,小麦岭、古吉寨、天子寨、滴水岩等地的兰花茶亦颇具口碑。舒城与庐江交界处的沟儿口、果树一带所产兰花茶同样久负盛名。安庆桐城的龙眠山所产桐城小(兰)花,品质优良,风格独特,但其制作方法与品质特点与其他兰花茶大同小异。
  兰花茶的采摘标准依据等级而异,特级鲜叶以一芽一叶为主;小兰花多为一芽两、三叶;大兰花则是一芽四、五叶。清明前采摘的茶叶品质最佳,谷雨前次之,而后时节采摘者品质相对寻常。其手工制作分为杀青与烘焙两道工序,杀青由生锅、熟锅相连操作,熟锅兼负炒揉塑形之责。烘焙又细分为初烘、复烘、足烘。如今,多采用机制生产,工序较手工制作增加了揉捻环节,品质却不相上下。
  关于“舒城小兰花茶”的起源,茶学专家陈椽教授在《安徽茶经》中写道:“传说在清朝以前,当地士、绅阶层极为讲究兰花茶生产”,其主编的《中国名茶研究选集》和《制茶学》中亦阐明,舒城小兰花茶与碧螺春、太平猴魁、涌溪火青、六安瓜片、铁观音等名茶均创制于清朝。这些文字记载,虽源于口头传说,却也充分印证了当地茶叶采制历史的悠久传承。
  在当地,兰花茶的命名还流传着一些传说:一则是清朝年间,舒城白桑园有一位名叫兰花的姑娘,心灵手巧,炒制的茶叶香气四溢,形状似兰,深受山东茶商喜爱,高价包收。兰花姑娘日夜劳作,不幸劳累过度离世,乡亲们为纪念她,便将此茶命名为兰花茶;另一则是清朝末年,舒城磨子园黄家湾茶农沈兴余制茶技艺精湛,所制茶叶兰香浓郁,深得桐城茶行老板郑国英赞赏,称其茶形若大麦苞,香如兰草花,兰花茶之名由此传开。实则,兰花姑娘的传说或有附会之嫌,而“外形芽叶相连似整朵兰花,内质具有幽雅的兰花香”才是兰花茶得名的真正缘由。
  “舒城小兰花”堪称兰花茶之典范,巢湖兰花、桐城小(兰)花、岳西翠兰亦是茶中珍品。此外,诸如知青农场、农家茶场和林场采摘炒制的兰花茶,外形与汤色亦颇为相似,皆汤色清亮微黄,头香馥郁,然冲泡至三四遍后,茶叶便形散汤淡味寡。
  老家所在的雷池古邑,土壤多为红壤,亦产茶叶。与隔壁太湖县接壤处,有一座海拔四五百米的丘陵,乃大别山余脉,名为香茗山,相传因盛产香茶而得名,只是茶叶产量有限,名气不大。犹记读初中时,学校门口有一片茶园,每逢春日晴好,学校便安排劳动课,让我们这些半大的孩子去采茶。待食堂用平日炒菜的大锅炒制茶叶时,校园里便弥漫着阵阵茶香,晚自习时的茶桶中亦飘散着茶叶的芬芳,这般记忆至今仍清晰如昨,仿若采茶后留在掌心的茶渍,难以磨灭。
  “半壁山房待明月,一盏清茗酬知音”。喝茶,乃国人之雅好,朝朝暮暮,难以割舍。安徽人饮茶更是寻常之事,有俗语云:“出门捧个茶杯,不是江西就是安徽”,虽略带调侃,却也贴切形象。茶道之兴盛,与读书之风的昌盛息息相关。兰花茶的产地,多为文化传承之地,且不论徽州商人富而后兴的读书教育之风,单以“桐城文派”为代表的皖地文人,于读书之余烹茶品茗,尽显风雅之姿。更有以茶入诗,吟诗作赋以品茶论茶者,为茶注入了灵魂与诗意,增添了人文情趣与家国情怀。
  “寒食后,酒醒却咨嗟。休对故人思故国,且将新火试新茶。诗酒趁年华!”一片小小的春茶,吸纳天地之灵气,经繁复工序锤炼而成,又于杯中化为香茗,润泽身心,慰藉灵魂。任世事沧桑变幻,一壶热茶,温暖了无数寒窗苦读的日夜,慰藉了千里奔波的辛劳,成为人间岁月里的一抹温情与慰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