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一版/ 07 版:副 刊 /下一版  [查看本版大图
本版导航 各版导航 视觉导航 标题导航
选择其他日期报纸

红灯笼

皖西日报 新闻    时间:2025年02月20日    来源:皖西日报

  江湖

  老家村子的后面是一个名叫张郢的小村庄,村庄不大,临湖而居,住着十来户人家,张姓为主,夹着陈姓、巴姓两户人家。村民以农耕为主,每逢冬季来临时开始另一项营生——糊红灯笼。灯笼竹篾为骨,红纸为衣,外涂一层桐油,再用杂木锯成小圆底,穿上铁丝做成提梁,配以细竹提杆,点上一根红蜡烛插在底座的铁钉上,我们小时候念念不忘的纸灯笼就可以提出去玩耍了。张郢的红灯笼远近闻名,不仅因为它们的制作工艺传承了数代,更因为灯笼里透出的暖暖的光,似乎能驱散冬日的严寒和人心的孤寂。
  儿时,我曾跟随父亲前往张郢访亲,恰好遇到城里报社的记者采访,因为拍摄画面需要,我还被拉去客串了一次群众演员,摆拍了一组画面。成年后,我进入报社工作,也曾翻阅档案室的老报纸,希望找出当年出境的照片,只可惜翻了许久终未如愿。
  每年腊月,我们这些孩子便迎来了寒假,我们并不贪睡懒觉,清晨即起,聚至村口。此时,寒冬已将阳沟冻得结结实实,我们便将小板凳倒放在冰上,一个孩子坐于其上,后面两个小伙伴推动,简陋的雪橇游戏便在这冰面上展开。这时,张郢的几位大人各自肩负着一根长竹竿,上面挂着一串串红灯笼,准备送往城里售卖,从我们身边经过。我们总是幻想着父母能早日为我们购置一个,挂在床头,心中期盼着春节的早日到来,以便与小伙伴们点燃红烛,串门拜年。踩着村庄路上皑皑的白雪,感受红灯笼散发出的温暖红光。
  我们扳着手指计算着春节的临近,期待着提灯夜游的日子。好不容易到了春节,我早早起床,帮着爸爸贴门对挂大门上的大红灯笼,我压抑着满心的欢喜,焦灼地等待着,妈妈忙着烧菜,爸爸开始烧香放爆竹,我们围着桌子开始吃年夜饭,给大人敬酒说祝福,拿上爸妈给的红包,我们姐弟仨就飞出了家门,相约在谁家集合,十来个组成一队,每个人脸上洋溢着笑容,大人们也不埋怨我们疯跑,在大门口笑着帮着我们点好蜡烛,绑好提灯笼的竹棍,于是我们肆无忌惮地提着灯笼游街串巷,大伯家门里出来、七爹爹家门里进去,每家的大人都会给我们发一些瓜子糖果,我们嘴里塞得鼓鼓的,兜里也装得满满的,我们高兴地卖力地游着转着,嘴里还跟着大孩子嚷嚷着过年讨喜祝福的话,我们比着谁的声音大,喊累了就不吭声了,只管提着灯笼你追着我,我追着你,要好的孩子拿着灯笼互相碰碰头,似乎和大人握手一样算是两个灯笼的见面礼了,爱疯玩的孩子便在追逐嬉闹中看谁的灯笼不会灭并且能完好无损,最不幸的是有时小一点的孩子因为掌握不好蜡烛火焰的大小,一不小心再遇到一股大风,灯笼就会在我们的尖叫声中化为灰烬,让快乐的孩子难过好久……
  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灯笼市场早已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那些塑料材料做成的各色灯笼替代了纸灯笼,成了现在孩子们的新宠,有十二生肖的、有飞机轮船的,今年应该还有哪吒闹海的,这些灯笼因为没有火烛更加安全,玩起来大人们也更放心,但我总觉得这样的灯笼缺少了儿时的乐趣,总喜欢把目光投向越来越少的民间纯手工的纸灯笼身上,它们虽然简单,但却是民间能人巧手所为、匠心所在,是我们这一代人难以割舍的乡村情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