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俊峰大别山文学创作的三个向度
皖西日报
作者:马启俊
新闻 时间:2025年02月20日 来源:皖西日报
马启俊
著名皖籍作家沈俊峰1963年出生于阜阳市颍州区(原阜阳县)一个叫做沈庄的小乡村,3岁时随父母来到位于大别山区的安徽省六安市霍山县诸佛庵镇一家三线军工厂,在这里成长、上学、工作、结婚、生子,30岁离开霍山,在大别山生活了28年。然后通过自己的努力,先是在合肥市一家杂志社从事编辑记者工作,接着又北漂到北京,在《中国纪检监察报》从事新闻记者和报纸编辑工作。再后来,辞职成为一个自由撰稿人、独立自主的文学作家。 60多年的生活历练,成就了沈俊峰不断追逐的文学梦想,他在文学的田野里辛苦跋涉,精耕细作,日积月累,成绩斐然。目前已出版散文集《在城里放羊》《在时光中流浪》《影子灯》《让时光朴素》,纪实文学《邓稼先:功勋泽人间》,长篇小说《桂花王》等,作品深受读者欢迎和专家好评,获得冰心散文奖、中国报人散文奖、安徽省政府文学奖等诸多奖项,作品散见于《人民日报》《光明日报》《新华文摘》《中国作家》《小说选刊》等报刊和网络,是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中国散文学会理事,中国三线建设研究会理事,鲁迅文学院高研班学员,文学创作一级。 沈俊峰有两个故乡,他对两个故乡都有着无法抹去的浓厚情结,影响着他的生命历程和文学旅程,而大别山这个第二故乡既是他的精神故乡,更是他文学梦想生长的地方。沈俊峰以大别山为他的写作根据地和心灵栖息地,用心用情书写大别山的土地和土地上的人民,在大别山文学的领地上开辟出了一块属于他的阔大丰饶、前景无限的疆土。沈俊峰是一个大别山文学真诚的故乡书写者,大别山的山水和人文早已成为他的作品中的血肉和灵魂,他的文学作品中有着浓厚的大别山故乡情结,他在作品中实现了精神返乡。 阅读沈俊峰的文学作品,我总觉得他的大别山文学创作离不开三个向度,一是向下,一是向上,一是向前。 第一个向度是向下。所谓的向下,就是亲近人民,亲近生活,接地气,使作品有人间烟火气,有人情味。沈俊峰说:“身体要接地气,文化也是要接地气的,这才是身心的完整健康。”(《影子灯·十八翻的心愿》)实际上文学也是要接地气的。 向下,就是亲近泥土,使作品有乡土风味,有乡愁。沈俊峰真的写了一篇《亲近泥土》,他在文中说道:“在土里滚过的人,对土地有着天然的亲近。”“有乡愁的人,有故乡;有故乡的人,有牵挂和思念。那一份对土地和故乡的牵挂与思念,犹如一缕皎洁的月光,如此静美地流淌、流淌!”“对土地的依恋和亲近,或许是人类逃不掉的宿命吧!” 向下,就是要写故乡的土地和土地上的人民,写熟悉的日常生活和人情事理,写乡土社会的乡民伦理,抒发真情实感,表达地方经验,在日常呈现中进行故乡书写、乡村书写和乡土文学叙事,在地方书写中实现精神返乡。 文学是人学,作品反映人,与作家做人联系在一起。勤劳、忠厚、善良、宽容、重情重义的大别山人民教会了沈俊峰做什么样的人、怎样做人。大别山原生态的生活给了沈俊峰对生活的独特感知和文学表达。 沈俊峰的散文短小精悍、自然流畅,蕴含深厚,意味隽永,生活气息浓厚,人情味十足,有亲切感。沈俊峰的第一部长篇小说《桂花王》更是大别山革命历史故事的文学再现,异常鲜活生动。 沈俊峰要求自己的创作要“目光向下,笔尖向下”,“在西安领中国报人散文奖时,我说,这个奖项,坚定了我的书写方向,那就是目光向下,笔尖向下,一直向下,一直扎进土里,做一个接地气、有情怀的作者。”(《在城里放羊·跋》)这一点,他做到了。 第二个向度是向上。所谓的向上,就是回溯历史,景仰民族,敬仰国家,书写时代,传承精神,进行宏大叙事。沈俊峰的作品除了经常引用民间传说、民间歌谣、民间俗语外,也经常引用中国古代经典著作、哲人名言。沈俊峰重视传统文化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与创新,自觉从中汲取营养,融合进文学创作中去,做一个文化的守护者和传播者。他说:“传统文化的精华、瑰宝,是智慧的结晶,若是中断或丢失就太可惜了,尤其是中华民族与大自然和谐相处的心得与经验。这是时间的长河对人类的慈悲馈赠。唯有扎根传统文化土壤,才能放眼世界,才能有更广阔的襟怀。”(《影子灯·十八翻的心愿》) 大别山的历史和文化厚重辉煌,熏陶了每一个人,塑造了每一颗心灵。沈俊峰说:“历史像影子,影子是一盏灯。”(《影子灯·影子灯》)沈俊峰又说道:“在漫长的历史中,人类在与大自然的相依相存中,证悟得来的丝丝缕缕、点点滴滴的经验、智慧,应该会留下一鳞半爪的痕迹,或者说会有一个呈现的形式。比如说在大别山,土著山民的日常生活就带着许多远古的痕迹。”(《影子灯·影子灯》) “文化的传承,一是靠书籍,二是靠书籍之外。”(《影子灯·影子灯》)沈俊峰是作家,更是大别山历史和文化的守望者、书写者、传播者。沈俊峰的文学之笔由故乡霍山延伸到安徽,采访过和刻画过安徽籍或者在安徽工作过的家乡人很多,如在安徽工作过的李大钊之孙李宏塔(《又见李宏塔》),安徽当涂籍著名散文家、文学评论家吴泰昌(《锺书先生的“空话”一直温暖我——作家吴泰昌与文学前辈》),桐城籍作家俞胜(《南有相思北有爱》)、徽州籍教育家陶行知和他的夫人吴树琴(《你和我永别了》)、寿县籍作家张锲(《一个喜欢做梦的人》)、和县籍抗日女英雄成本华(《最美的笑容》)、怀宁籍核科学家邓稼先(《假如可以再生,我仍选择中国》《邓稼先:功勋泽人间》)等。沈俊峰也游走全国各地,有强烈的爱国心和刻在骨子里的中国精神,他的笔又从安徽延伸到全国,在被放大了的故乡里进行历史根脉的承继和国家精神的弘扬。 第三个向度是向前。所谓的向前,就是人都是要向前看,向前走的,只不过走得快慢远近不同而已。当然,向前看是需要正确的方向和敏锐的眼光的,向前走是需要坚定的意志和顽强的毅力的。沈俊峰在文学道路上无疑是一个坚韧执着、不知疲倦的前行者。他说:“对我来说,这是一个精神和方向。往前走,不求多远,只求不止。前行,便是梦想。梦想,在路上。”(《在城里放羊·跋》) 沈俊峰对文学充满热爱和信仰,因此而不甘平庸,努力摆脱束缚,不断向前。沈俊峰笃学奋进、任侠尚义、敦厚刚直、兼容并蓄、博雅才俊,具有生存的智慧、坚守的毅力和创作的激情,善于观察,勤于思考,精于表达,具有文学特质和文学家潜质。 “文学是我心里的一个梦,它始终都在。”(《在城里放羊·心的城》)沈俊峰孜孜以求,追梦逐梦,遍访名师,广泛交游,转益多师,华丽转身。他的行程、交游、情感、体悟,是时代与社会的一个侧面,他笔下的大别山山水风光、乡村地道生活、浓郁乡情乡愁,以及从大别山延伸开来的家国情怀、人生信条、赤诚之心,都说明沈俊峰在大别山文学的故乡书写上是一个倾心追梦者、自觉前行者、执着实践者。 沈俊峰正处在创作的旺盛期和丰收期,我们期待沈俊峰在大别山文学的故乡书写上继续坚持向下、向上和向前,为大别山的故事和声音、精神和风貌传播得更广更远,奉献出更多更好的精品力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