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月二的记忆
皖西日报
作者:叶炎
新闻 时间:2025年02月20日 来源:皖西日报
叶炎
二月二,龙抬头。一个充满诗意和期许的日子,似初春里的一缕微风,拂过大地,唤醒了沉睡的万物,唤起了人们心中对美好生活的祈愿。 儿时的我并不知道“龙抬头”的寓意,只听父亲念叨过,在中国传统文化中,龙一直被视为祥瑞之物,呼风唤雨,是农耕社会的重要图腾。二月二恰逢惊蛰与春分之间,万物复苏,春耕伊始,象征着生机与希望,人们在这一天会通过各种习俗来祈求风调雨顺。 这一天,南大街醒得特别早,一条麻石板铺就的千年老街,一个平日并不起眼的理发店渐渐热闹起来。剃头匠是个哑巴,一大早便忙着打扫店铺,生灶烧水。不一会儿,男人们便鱼贯而入,排队等着“剃龙头”,把本就狭窄简陋的小店挤得水泄不通,这种繁华景象恐怕一年也就这一天。“二月二剃龙头,一年都有精神头!”哑巴一边剃一边唠叨着,只见他手脚麻利而不失手艺精湛,十来分钟便可搞定一个“龙头”。他老婆打下手,倒茶续水,洗头收银,夫妻俩劳累并快乐着。 王奶奶抱着大头孙子也来凑热闹,“不好意思,各位爷爷叔叔,我要插个队了!我家小宝宝刚满月,今天图个吉利,给他剃胎毛”。老家是有这个习俗,二月二给婴儿剃胎毛,意味着长大会前途无限出人头地,家长还要给剃头师傅包红包或送红鸡蛋呢。胎毛一般不全剃光,剃头师傅会在小孩的脑壳后面留下一撮毛,像根老鼠尾巴,算是宠儿的标签吧。 这一天,人们还会吃“龙食”。吃水饺叫吃“龙耳”,吃春饼叫吃“龙鳞”,吃面条叫扶“龙须”,吃馄饨叫吃“龙眼”,平日里吃的大米饭在这一天都叫吃“龙籽”,如此等等,反正都要跟龙攀上点边,寓意沾龙气,行好运。 母亲是北方人,做面食是她的拿手绝活。这天一早,母亲便开始揉面、剁饺子馅,忙得不亦乐乎。揉面是体力活,也是技术活,母亲像是杂技演员,一大团白面在她的手上来回翻转,肆意滚动,不一会儿就变得光滑柔和,呆头呆脑。母亲说,揉面的标准就是做到“三光”,手光、盆光、面光。此时母亲额头上已沁出细密的汗珠来,却掩不住脸上的笑意。面揉好了,上面铺一层纱布,放一边醒着,便开始剁饺子馅。即便是刚过完正月,猪肉还是稀罕的,需凭票供应,只能点到为止,饺子馅以时令蔬菜为主。韭菜是姐姐刚从街上买来的,碧绿鲜嫩,香气扑鼻;荠菜则是母亲在郊外田埂上挖来的,还带着春天的气息。饺子馅看似油星不多,但绝对是土生土长原生态,那种天然的味道现在真的难寻,想想都是一种奢侈。一家人围在一起,母亲负责擀面皮,父亲和姐姐负责包饺子,我不会包,只能干些烧火添柴的粗活,弟弟妹妹啥都不干,围着锅台急得团团转。饺子放在簸箕里,一圈又一圈,像一串串元宝,更像一朵朵绽放的花瓣,也神似一只只龙耳。饺子皮薄馅多,咬一口满嘴清香。父亲斟上一杯酒,说是要先祭“龙神”,祈求家宅安康好运延绵。大家说着笑着,空气里弥漫着幸福的滋味。 左邻右舍的小伙伴们在院子里追逐嬉戏,手里攥着自己扎的五彩的风车。风车在春风中呼呼地转动,洒下一串串欢快的笑声。我来到西郊三里街的河边,河水在阳光下泛着粼粼波光,岸边的柳树已抽出了嫩芽,像一串串翠绿的珍珠。我俯下身,只见水里游过一尾尾小鱼儿,银色的鳞片在阳光下闪烁,仿佛是龙王爷派来的信使。 不远处传来了喧闹的锣鼓声,城关镇里的舞龙队开始上街表演了。金色的龙身在阳光下翻腾,时而昂首朝天,时而俯身探地,活灵活现,惟妙惟肖。龙头在前面引路,龙身不时摇曳着苗条的身段,或上或下,或左或右,循环起伏,在春风中划出一道道优美的弧线。 一阵春风吹来,带着泥土的芬芳,带来生命的律动。仰望天际,我仿佛看见了那条巨龙,昂头在银河中畅游。 二月二,龙抬头,春天真的来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