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一版/ 03 版:九州纵览·卫生科普天地 /下一版  [查看本版大图
本版导航 各版导航 视觉导航 标题导航
选择其他日期报纸

三伏贴,中医里的“冬病夏治”妙方

皖西日报 新闻    时间:2025年02月20日    来源:皖西日报

  在中医的浩瀚宝库中,三伏贴无疑是一颗璀璨的明珠。它以其独特的“冬病夏治”理念,为众多慢性疾病患者带来了福音。每到炎炎夏日,各大中医院总是人头攒动,人们纷纷前来贴三伏贴,希望可以调理身体、预防疾病。
  三伏贴的历史可以追溯到明朝,其前身是“天灸”。最初,它主要用于治疗哮喘等呼吸系统疾病,核心成分是白芥子,辅以干姜等温通药物,通过刺激穴位达到预防疾病的目的。在现代医学实践中,三伏贴的配方和应用范围都得到进一步的完善和拓展。如今,各医院会根据患者的不同体质和疾病类型,调配个性化的药物组方,以更好地发挥其治疗作用。
  三伏贴的治疗原理基于中医“冬病夏治”的理论。所谓“冬病”,是指在冬季容易发作或加重的疾病,这类疾病往往与寒邪有关,患者体质多偏虚寒。而“夏治”则是利用夏季阳气旺盛、人体毛孔张开的时机,通过贴敷温热药物,调节人体的阴阳平衡,驱除寒湿,增强免疫力,从而达到预防和治疗疾病的效果。
  三伏天是一年中阳气最旺盛的时节,此时人体的阳气也达到高峰。根据中医理论,此时贴敷药物,药物成分更容易通过皮肤渗入经络,直达脏腑,发挥通经活络、调理气血的作用。因此,三伏贴不仅是一种治疗方法,更是一种顺应自然规律、调和人体阴阳的智慧体现。
  三伏贴的适用范围非常广泛,尤其是以下几类疾病。呼吸系统疾病是三伏贴最常见的应用领域。对于哮喘、慢支、鼻炎、咽炎以及体虚感冒等患者,三伏贴能够有效缓解症状,减少冬季发作的频率。慢性胃炎、胃溃疡引起的胃胀、胃痛、胃肠功能紊乱等,可通过三伏贴调理。其原理在于温阳散寒,改善脾胃功能。对于女性常见的痛经、月经不调、产后风等虚寒症,三伏贴也有疗效。它通过温阳补虚,调节女性的内分泌和生殖系统。
  风湿、类风湿性关节炎引起的“痹症”是三伏贴的另一大适应症。通过温阳散寒、通经活络,可以有效缓解关节疼痛。对于四肢寒凉怕冷、免疫力低下等亚健康状态,三伏贴也能够通过调节人体的阳气,增强体质。小儿反复感冒、咳嗽、多汗、夜尿多、慢性腹泻等气虚、阳虚症状,也可以通过三伏贴进行调理。
  需要特别指出的是,三伏贴并非适合所有人。其治疗对象主要是阳虚体质或寒性疾病的患者。如果患者体质偏热,或者疾病表现为热性症状(如黄痰、咽痛、便秘等),则不适合使用三伏贴。
  三伏贴的贴敷时间通常与三伏天的日期密切相关。2025年的三伏天为7月20日—8月18日,分为初伏、中伏、末伏。一般来说,每伏贴敷一次,每次间隔10天左右。每次贴敷时间不宜过长,过长可能导致皮肤起泡、溃烂。因此,必须严格按照医嘱控制贴敷时间,成人一般为4-6小时,儿童为2-4小时。
  为了达到最佳效果,建议连续治疗3年。这是因为“冬病夏治”的效果需要在冬季显现,而慢性疾病的调理往往需要较长时间。如果患者在贴敷过程中感到明显的烧灼感或不适,应立即取下药贴,如果出现水疱或红疹,应及时就医处理。
  尽管三伏贴的疗效显著,但三伏贴并非万能,它主要针对虚寒型疾病,对于湿热体质、阴虚内热体质的人群,甚至可能加重病情。此外,患有皮肤疾病(如湿疹、荨麻疹)或处于慢性病急性发作期(如高血压控制不稳定、感冒发烧)的患者,也不适合贴敷。
  三伏贴的药物配方需要根据患者的体质和病情调配,且不同疾病的贴敷穴位也各不相同。自行购买和贴敷不仅可能因药物配方不当而影响疗效,还可能因取穴不准确而无法达到治疗效果,甚至引发不良反应,因此需找专业医疗机构的专业医生。
  “冬病夏治”虽然有效,但并不能完全替代日常治疗和保健。对于慢性疾病患者,及时治疗和调理同样重要。此外,日常生活中应注意避免寒凉饮食,保持规律作息,适度锻炼,以增强体质。
  尽管三伏贴的历史悠久,但现代医学研究也在不断探索其科学依据。研究表明,三伏贴通过温热刺激和药物成分的渗透,能够调节人体的免疫系统,改善微循环,增强机体的抗病能力。 
  (安徽医科大学直属附属六安医院康复医学科 张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