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本版导航 |
各版导航 |
视觉导航 |
标题导航 |
选择其他日期报纸
|
年 |
|
月 |
|
|
癌因性疲乏:被忽视的隐形症状与科学护理
皖西日报
作者:宋燕
新闻 时间:2025年02月20日 来源:皖西日报
癌症患者在经历治疗的漫长旅程中,不仅要面对疾病本身,还要应对一系列身体和心理上的挑战。其中,癌因性疲乏(Cancer-Related Fatigue,CRF)是他们最常遇到又最容易被忽视的症状之一。据研究显示,60%-90%的癌症患者在治疗期间或治疗后会经历不同程度的疲乏感,这种疲乏感的严重程度甚至超过疼痛和恶心。然而,由于缺乏足够的认知和有效的干预手段,许多患者和家属对CRF感到束手无策。让我们从科学的角度深入解析癌因性疲乏的本质,并提供一系列实用的护理策略,帮助患者更好地应对这一隐形的挑战。 一、什么是癌因性疲乏?它与普通疲劳有何不同? 癌因性疲乏(CRF)是一种与癌症或癌症治疗相关的、持续性的主观疲劳感,具有以下特征:无法通过休息缓解,患者即使睡眠充足,仍感到精力耗竭。持续时间长,可能持续数月甚至数年,影响康复进程。多维性,涉及生理、心理、社会等多方面因素。与普通疲劳的对比,普通疲劳是由体力消耗或短期压力引起,休息后能恢复,而CRF与疾病和治疗直接相关,具有不可预测性和难以控制性。 二、癌因性疲乏的成因:不仅仅是“累”那么简单 1.生物学机制。炎症因子释放:肿瘤细胞和化疗/放疗会刺激机体释放IL-6、TNF-α等促炎因子,直接作用于大脑疲劳中枢。代谢异常:癌症导致蛋白质分解加速,肌肉消耗引发无力感。贫血:化疗损伤骨髓造血功能,红细胞减少导致携氧能力下降。 2.治疗相关因素。化疗:铂类、紫杉醇等药物具有神经毒性,可引发外周神经病变。放疗:局部炎症反应消耗能量储备。靶向治疗:部分药物(如抗血管生成药)影响线粒体功能。 3.心理社会因素。焦虑、抑郁情绪加重疲劳感。经济压力、家庭角色转变导致心理负担。 三、科学评估:如何判断疲乏程度? 1.常用评估工具。简明疲劳量表(BFI):通过0-10分量化疲劳程度。多维疲劳量表(MFI):涵盖体力、脑力、动机等5个维度。 2.预警信号。日常活动(如洗漱、进食)需他人协助。连续3天出现嗜睡或注意力涣散。情绪低落伴随自我否定倾向。 四、非药物干预:循证医学支持的六大策略 1.运动疗法,打破“越累越不动”的恶性循环。有氧运动:每周3-5次,每次20-30分钟低强度步行或骑自行车(心率控制在最大心率的50%-70%)。抗阻训练:使用弹力带或小哑铃进行上肢/下肢力量训练,每周2次。注意事项:骨转移患者需避免负重运动,白细胞低于2×109/L时暂停。 2.认知行为疗法(CBT)。疲劳日记:记录每日活动与疲乏波动规律,识别诱发因素。目标拆分:将任务分解为15分钟的小单元,穿插休息时间。 3.营养支持。高蛋白饮食:每天摄入1.2-1.5g/kg蛋白质(如鸡蛋、鱼肉、乳清蛋白粉)。抗氧化剂补充:维生素C(100mg/天)、维生素E(15mg/天)减轻氧化应激。避免误区:盲目进补可能加重肝肾负担,需在营养师指导下进行。 4.睡眠管理。建立固定作息:每晚22:00-6:00为最佳睡眠窗口。限制日间小睡:不超过30分钟,避免进入深睡眠周期。 5.中医调理。艾灸足三里、关元穴:每周2-3次,每次15分钟。八段锦/太极拳:通过舒缓动作改善气血运行。 6.社会支持系统。组建患者互助小组:分享应对经验,减少孤独感。家属培训:学习观察疲劳信号和沟通技巧。 五、药物治疗:何时需要医生介入? 1.适应症。血红蛋白<80g/L:考虑促红细胞生成素(EPO)或输血。严重抑郁合并疲乏:选择性5-羟色胺再摄取抑制剂(SSRI)。 2.争议性药物。中枢兴奋剂(如哌甲酯):短期改善注意力,但可能加重失眠。中医药制剂:需警惕与化疗药物的相互作用。 六、护理实践:家庭照护的关键要点 1.环境改造。居家动线优化:常用物品放置在触手可及处。辅助器具使用:洗澡椅、长柄取物器减少体力消耗。 2.症状监测。每日晨起称重:体重下降>5%需警惕营养不良。指尖血氧仪:静息状态下SpO2<94%提示需就医。 3.沟通技巧。避免无效鼓励:“加油坚持”可能增加患者心理压力。有效倾听:用“你最近感到最困难的是什么?”代替说教。 七、未来展望:精准医学时代的突破 生物标志物检测:通过检测IL-1Ra、瘦素等指标预测CRF风险。神经调控技术:经颅磁刺激(TMS)调节大脑疲劳回路。数字化干预:可穿戴设备实时监测活动-休息周期并提供个性化建议。 癌因性疲乏不是癌症患者的必然宿命。通过科学的评估体系、个体化干预方案和多学科协作,患者的生活质量可以得到显著改善。 癌因性疲乏是癌症患者常见的症状之一,但随着医学的发展,这一现象不再是不可避免的。通过建立科学的评估体系,医生可以准确地评估患者的疲劳程度,并根据评估结果制定个体化的干预方案。这些方案可能包括药物治疗、心理支持、运动疗法和营养指导等多方面的综合措施。此外,多学科团队的协作,包括医生、护士、营养师、心理治疗师等,能够为患者提供全方位的关怀和支持,从而显著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与医疗团队保持密切沟通,让专业护理为康复之路保驾护航。在面对疾病和疲劳时,许多人可能会感到无助和孤独。寻求帮助是勇敢和明智的行为,它不仅能够减轻患者的身心负担,还能为他们提供更多的康复机会。与医疗团队保持密切的沟通,确保患者能够及时获得必要的信息和支持。专业护理团队会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提供个性化的治疗和护理计划,确保患者在康复的道路上得到最全面的照顾和指导。通过这种合作和沟通,患者可以更有信心地面对疾病,积极地参与到自己的治疗和康复过程中。 (六安市人民医院肿瘤内科二病区 宋燕)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