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一版/ 08 版:特别关注 /下一版  [查看本版大图
本版导航 各版导航 视觉导航 标题导航
选择其他日期报纸

从贾母“不喝六安茶”说起

皖西日报 新闻    时间:2025年02月06日    来源:皖西日报


  朱炳南

  《红楼梦·第四十一回》贾母的一句“不喝六安茶”可能得罪了不少六安乡党。我却不以为然,甚至感谢贾老太太。请定下心再品咂一遍文学大师曹雪芹先生的手笔:
  当下贾母等吃过茶,又带了刘姥姥至栊翠庵来。妙玉忙接了进去,至院中见花木繁盛,贾母笑道:“到底是他们修行的人,没事常常修理,比别处越发好看。”一面说,一面便往东禅堂来,妙玉笑往里让,贾母道:“我们才都吃了酒肉,你这里头有菩萨,冲了罪过。我们这里坐坐,把你的好茶拿来,我们吃一杯就去了。”妙玉听了,忙去烹了茶来。宝玉留神看他是怎么行事。只见妙玉亲自捧了一个海棠花式雕漆填金云龙献寿的小茶盘,里面放一个成窑五彩小盖钟,捧与贾母。贾母道:“我不吃六安茶。”妙玉笑说:“知道。这是老君眉。”
  贾母叫妙玉“把你的好茶拿来”,待妙玉用精致的茶具捧出沏好的茶来,贾母兜头一句说“我不吃六安茶”。两句话联到一起,正说明六安茶是贾母心目中“好茶”,善解人意的聪慧女子妙玉谙熟贾老太君往往在得爱的晚辈面前耍点返老还童式孩子气,所以心有所备地说“这是老君眉”。
  想当年曹雪芹大师住京都西郊黄叶村,过的是“举家食粥酒常赊”的困苦日子,撰《红楼梦》时还忘不了为六安茶做植入广告。六安茶老板们读到此应该是别有一番滋味在心头,内心充满着感激才对,不会为曹大师明贬暗褒这句话不分青红皂白地耿耿于怀了。
  可是,我耿耿于怀的是“六安茶”三个字。
  上溯至明人李懋桧纂修的万历十二年刻本《六安州志》有言:“(贡)芽茶四十七斤,原系六安州徵办,弘治七年增霍山县其地产茶,贡茶二百伍拾三斤送州類进。”及清顺治十七年《霍山县志》、乾隆十四年《霍山县志》等方志文献,都有“茶考”“贡茶”之类专门章节论述,可见六安茶早已成为显贵府第常备的高端饮品。
  六安市金安区毛坦厂镇自古以来就是六安州地内山茶发源地。雍正九年(1731)《舒城县志》载:茶出晓天、主簿原、毛坦厂,昔山家所植,不过数株,近日兴种者日多。露芽雀舌松萝毛尖,几几乎不减六霍矣。(注:主簿原,今名主簿。原属舒城,民国25年划入岳西县。)
  毛坦厂境域东石笋村、李家冲村与舒城县晓天镇、岳西县主簿镇一脉相连,气候温暖湿润,雨水充沛,适合茶树生长。到雍正年间已是具规模的产茶区,成品茶叶细分有“露芽、雀舌、松萝、毛尖”数种,只不过其时尚未形成品牌效应,任由市场稀里糊涂地笼统称为“六安茶”。
  凡人越过了贾母年纪,往往会染上令年轻人生厌的“较真”劲。我也想弄明白堵住贾老太太的嘴、碾压“六安茶”的“老君眉”是什么茶?据上海红学界元老邓云乡著《红楼识小录》考证:“老君眉此名不见《茶谱》,似即珍眉中之极细者,名银毫,乃婺源、屯溪绿茶中之最细者。”人民文学1985年版《红楼梦》注释老君眉:湖南洞庭湖君山所产的白毫银针茶,精选嫩芽制成,满布毫毛,香气高爽,其味甘醇,形如长眉,故名“老君眉”。
  讨贾母欢喜的妙玉捧出的“老君眉”,关键词是“精选嫩芽,满布毫毛,香气高爽,其味甘醇”。这正是吾邑六安州地出产的“银毫”类高档茶叶的共有特点!
  晚于曹雪芹之后的清人李光庭在其《乡言解颐》中多次提到六安茶,如:“年来里俗习奢华,京样新添卖茗家。古甃泉踰双井水,小楼酒带六安茶”;“金粉装修门面华,徽商竞货六安茶”,可见京都人非但未受贾母之言影响,相反的随着岁月延伸,对六安茶的推崇有增无减。
  《乡言解颐》作者李光庭,清乾隆六十年(1795年)得中举人后任内阁中书。作者久居北京,信笔所及,皆成掌故。他于书中“金粉装修门面华,徽商竞货六安茶”句下有注:“茶店塗饰金粉曰装修门面,所货为六安大叶最多。”看得出“徽商竞货”的大路货是黄大茶。
  黄大茶梗叶相连略趋于黄色,汤色深黄,滋味浓厚醇和,有突出高爽的焦香味,具消食解腻功效。余生也晚,亦没做过茶商,可是我打记事起,每到茶季毛坦厂街上最热闹的是茶行。现在回忆起来,毛坦厂有近二十家专业从事于茶叶精加工与批量外销业务的茶行。长途批量外销以黄大茶为大宗,目的地以河南、山东、天津、山西等北方地区为主。
  茶行是古镇毛坦厂拳头产业之一,明清老街从东闸门楼向西数,依次有王家茶行、殷家茶行、方长源茶行、何绍朋茶行、孙豫康茶行、王寿元茶行、刘祥顺茶行、黄春和茶行、左康成茶行、黄豫大茶行、黄泰来茶行等等。牌坊街还有刘德丰茶行、黄仁和茶行。其中黄泰来茶行规模最大,共设有两处。茶叶外销拉动了劳动密集型的连锁劳务,如制作黄大茶特殊包装物双层篾茶篓。又因地处山区,交通主要依赖人力独轮车和肩挑运输。要知道开茶行都是深宅大院、雇佣多人的工商一体化行业。
  用现在的话说,茶行鹊起是提升毛坦厂GDP总量的首要因素,亦推而广之为胸怀致富心理者业余来财短期致富门路,故不乏有趁茶季涌盛期,从茶行订购篓装成品茶叶作长途贩运的二道贩子。比如官至湖广总督的涂宗灜,发跡前以塾师为业的父子俩就曾有过这样的经历:清道光二十八年夏,先父购茶叶百余篓,至华亭售不出,随侍返苏州售出,茶价罄,所存束脩百余金奉先父带回家用。涂大人晚年追记这桩事与愿违的伤心事,无意中透露出黄大茶不独销往北方,南方也是毛坦厂茶叶销路之一的史实。(涂宗灜《年谱》记述:道光二十七年涂氏36岁高考落第,受聘入江苏华亭县窦府做家庭教师。)
  新中国成立后,毛坦厂镇茶叶生产得到进一步发展,很多荒山野滩开辟为新的茶园。2016年全镇茶叶栽培面积超万亩,年产干茶十万公斤,毛坦厂出产的茶叶品种以“小兰花”“炒青绿茶”和“黄大茶”为主。其中东石笋、朱砂冲两地产茶区大多是朝北背阴的高山地带,很少阳光,空气清新,昼夜温差大,产出的兰花茶更是久享盛名。20世纪80年代后期,毛坦厂镇东石笋村茶叶科技人员在上级有关部门支持下,研创出新时代的名优茶品种“石笋翠芽”。“石笋翠芽”色泽翠绿明亮,细秀匀齐,其味清香持久,汤色绿明,滋味醇厚。先后被评定为安徽省级名茶、中国名茶,在1999年第二届中国国际茶博览会上荣获“国际名茶”金奖。
  中国的茶文化起于汉兴于唐而盛于明、清,茶名皆各有雅号,如西湖龙井、黄山毛峰、洞庭碧螺春、安溪铁观音等等。六安茶系诸品名茶制工之精艺,史上之胜略,商贸之渊源,专家著述备矣。吾非资深茶客,对茶叶缺乏深入的认识,惟知旧方志中不乏赞美六安茶的古诗句。古志书中有两首最为出名,一是明朝李东阳、萧显、李士实三人联手写的赞六安瓜片七律:
  七碗清风自六安,每随佳兴入诗坛。
  纤芽出土春雷动,活火当炉夜雪残。
  陆羽旧经遗上品,高阳醉客避清欢。
  何日一酌中霖水?重试君谟小凤团。
  二是清朝霍山县令王毗翁写霍山黄芽的:
  露蕊纤纤才吐碧,即防叶老须采忙。
  家家篝火山窗下,每到春来一县香。
  ——每到春来一县香,把“县”改为“街”,移用到昔年毛坦厂镇茶春季,不只是文学描写,也可称之是确切的毛坦厂街景实况写真。
  现如今,茶叶是最具原生态、最安全的饮品已是不争的事实,走进茶庄若开口一句“我买六安茶”,就暴露出你是不懂茶的外乡人,因为如今茶叶品系中没有“六安茶”三个字的茶叶商标。
  舍予人茶也是一种福报,如果在现实生活中有“假老太君”来毛坦厂镇茶庄买茶,颐指气使地直言“我不吃六安茶”,建议茶庄老板于众茶客面前示之皖西茶叶极品“华山银毫”:“知道,请您老细看,这是独一芽蕊,细秀如毫,每500克有芽蕊12万之多,被评为吉尼斯之最的老君眉升级版。”我想,会收到喜剧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