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确认识脂肪肝
皖西日报
作者:施琳
新闻 时间:2025年01月25日 来源:皖西日报
脂肪肝,这个曾经被认为是“富贵病”的肝脏疾病,如今已经悄然走进千家万户,成为全球范围内日益严重的公共卫生问题。2023年有相关研究数据显示,全球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发病率达30%以上。我国在一项百万余名体检者的报告中显示脂肪肝发病率高达44.39%,且有年轻化的趋势。随着生活方式的改变、人口老龄化,以及肥胖症和酒精滥用现象的日趋增多,中国脂肪肝患病率迅速增长,正成为中国越来越重要的慢性非传染性肝脏相关性疾病。本文从脂肪肝的定义、成因、危害、预防和治疗等方面,为您揭开脂肪肝的神秘面纱,帮助您正确认识脂肪肝这一常见疾病。 肝脏是脂肪代谢的重要场所,在脂肪的消化、吸收、分解、合成、运输等过程中,均起着重要作用。肝脏主要从血液中摄取游离的脂肪酸,合成甘油三酯;随后再以极低密度脂蛋白的形式,将甘油三酯转运出肝。在某些病理情况下,肝细胞合成脂肪的能力增加,或转运脂肪入血的能力减退,将会导致肝细胞内堆积大量的脂滴,即形成肝脂肪变,也就是通常所说的脂肪肝。在医学上,脂肪肝又称为代谢相关脂肪性肝病(MAFLD),是一种由遗传易感个体由于营养过剩和胰岛素抵抗引起的慢性进展性肝病,它是一种遗传-环境-代谢应激相关性疾病。脂肪肝的形成是一个缓慢发展的过程。长期的高热量、高脂肪的饮食,缺乏运动,久坐少动等不健康的生活方式可引起脂肪肝的形成。肥胖、高脂血症、糖尿病、代谢综合征等代谢性疾病也可增加患脂肪肝的风险。长期大量饮酒是脂肪肝的一个重要诱因。脂肪肝还可能与遗传因素有关,有家族史的人群更容易发生脂肪肝。对于长期饥饿、蛋白质摄入不足者,肝脏会无法合成足够的载脂蛋白,也会导致脂肪的堆积,形成营养不良性脂肪肝。一开始肝脏只是单纯的“长胖”,属于轻度脂肪肝的范围,并不会引发肝脏的炎症,患者可能没有任何的症状,需要通过超声检查确诊。如果脂肪进一步积累,达到中度脂肪肝,脂肪只进不出,导致肝细胞难以获取充足的营养,会出现变性、周围纤维化。同时,肝脏也在对抗脂肪,导致发炎、疼痛,造成脂肪性肝炎。此时患者可会出现肝区不适,轻微压痛或闷胀感,肝穿刺活检可见典型的病理学改变。在脂肪持续积累、反复炎症刺激下,就进入了重度脂肪肝阶段,部分肝细胞出现坏死,造成肝小叶萎陷,纤维间隔形成,肝脏内纤维组织增生、加厚、变硬,逐渐进展为肝硬化。此时,即使肝脏拥有强大的再生能力,也很难逆转,患者常面临持续且剧烈的肝区疼痛,以及上腹部闷胀,或伴有黄疸、蜘蛛痣和肝掌等症状。那么我们在日常生活中该怎么样预防脂肪肝的发生呢?预防的关键在于改变生活方式和饮食习惯。坚持以植物性食物为主,动物性食物为辅,避免高热量、高脂肪、低纤维的膳食结构;适量运动,如快走、慢跑、游泳等;超重和肥胖人群应减少体重;减少饮酒量或完全戒酒;有肥胖症、糖尿病、高脂血症、脂肪肝家族史者,应定期进行健康检查。一般轻度脂肪肝是不需要药物的治疗的,只需要通过合理饮食及适当运动,健康的作息等就可治愈。但如果中、重度脂肪,肝功能出现了异常,我们就需要引起重视,建议尽早到医院诊治。对于脂肪肝我们常常存在很多误解,认为脂肪肝是胖子的专利,实际上瘦人也会得脂肪肝,尤其是蛋白质摄入不足的人群。也常常认为脂肪肝就是一种亚健康状态不需要治疗,但对于中重度脂肪肝患者,特别是肝功能已经出现明显异常的患者,需及时干预。还有人会觉得反正已经有脂肪肝了,也没有好的办法了,但对于单纯性脂肪肝和脂肪性肝炎早期都是可逆的,及时去除病因和诱因,沉积在肝内的脂肪是可以完全消退的。 脂肪肝作为一种常见的慢性肝病,其危害不容小觑。通过正确的认识和积极的预防、治疗,我们可以有效地控制脂肪肝的发展,保护肝脏健康。让我们从今天开始,采取健康的生活方式,远离脂肪肝的困扰。 (六安市中医院肝病科 施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