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一版/ 03 版:新视野新观点·卫生科普天地 /下一版  [查看本版大图
本版导航 各版导航 视觉导航 标题导航
选择其他日期报纸

发展全域旅游,我们应该怎么做

皖西日报 新闻    时间:2025年01月21日    来源:皖西日报

  秦国伟

  2024年6月和10月,习近平总书记先后在宁夏、安徽考察时强调,“加强文化与旅游深度融合,积极发展特色旅游、全域旅游”“进一步推动文化和旅游融合发展,发展全域旅游,把文化旅游业打造成为支柱产业”。
  “全域旅游”再次成为全社会广泛关注的热门话题。根据文化和旅游部数据,2024年前三季度,国内旅游总人次42.37亿,同比增长15.3%,恢复至2019年同期国内旅游总人次的92.2%;国内旅游收入(旅游总花费)4.35万亿元,同比增长17.9%,国内旅游总花费已超过2019年同期规模。在旅游业由快速复苏转变为稳定发展的当下,习近平总书记为何要如此强调发展全域旅游?这既是新时代新征程推动旅游业高质量发展行稳致远的题中之义,更是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推动旅游业新旧动能转换的现实需要。
  全域旅游是顺应旅游产业定位变化的必然选择。纵观我国旅游业发展历程,从“一项综合性事业”到“国民经济新的增长点”,再到“日益成为新兴的战略性支柱产业和具有显著时代特征的民生产业、幸福产业”,这一系列定位的变化,与时代发展、社会进步高度契合,反映出旅游业在国民经济发展中地位梯次和功能的不断跃迁。同时,为适应经济社会发展趋势以及人民群众旅游消费需求变化,旅游业也从强调经济属性逐步转向突出经济效益、文化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等综合属性,全域旅游应时而生、顺势而为,以其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生态五位一体的综合价值呈现,成为引领旅游产业大变革的重要理念和发展模式。
  全域旅游是新旧动能转换催生的国家战略。旅游业是综合性产业,关联性高、辐射面广、带动性强,具有“一业兴、百业旺”的特征。全域旅游作为全民参与、全民共享的旅游发展新模式,能够进一步优化城乡资源配置,促进相关要素和产业在空间上集聚,构建新的产业生态系统,形成产业链效应,实现一、二、三产的耦合发展,为市场积聚“人气”,为老百姓带来“财气”,为城市赢得“名气”,还在促进就业、改善民生、保护生态、传承文化等方面发挥着积极作用,是实现新旧动能转换、产业优化升级的新引擎新动力。2016年,习近平总书记在宁夏考察时指出,“发展全域旅游,路子是对的,要坚持走下去”,为全域旅游发展指路定策。2018年,国务院办公厅出台《关于促进全域旅游发展的指导意见》,全域旅游正式上升成为国家战略。
  全域旅游发展优势与挑战并存。我国全域旅游从理念提出到付诸实践,已历时9年,越来越多的省、市、县走上了这条被习近平总书记认可的旅游新路子。从原国家旅游局公布的数据来看,截至目前,我国已有168个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而先后批准的两批500家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创建单位,更是覆盖了全国31个省区市和新疆生产建设兵团,总面积180万平方公里,占全国国土面积的19%,实现了由点成线、由线成面的空间布局。但与此同时,相较于工业,旅游产业投资大、周期长、回报慢,加之经济下行压力下消费降级、财政吃紧,无关基本生产、生活所必需的旅游发展资金首先被削减,如何破局成为摆在政府部门面前的难题。此外,在推进全域旅游发展过程中,全域开发、全域景区等认识误区仍然存在,一哄而上、同质发展等现象仍然突出,如何平衡有效市场和有为政府的矛盾任重道远。
  推动文化和旅游融合发展,才能真正发展全域旅游。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聚焦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对深化文化体制机制改革等作出部署,明确提出了健全文化和旅游深度融合发展体制机制的工作任务。习近平总书记对旅游工作作出重要指示,强调发展旅游要坚持“三个原则”、统筹“五对关系”、落实“五项任务”。这些都为我们担负起新的文化使命、做好新时代旅游工作,指明了前进方向,提供了根本遵循。当前,随着世界经济增速放缓,在经济下行的大环境下,人们更看重消费的精神层面和体验感受,催生了消费升级和“压力释放”需求,旅游消费逆势而上,迎来爆发式增长,全域旅游发展迎来新的窗口期。我们应继续坚持问题导向,立足国情,以创新理念、务实举措赋能全域旅游发展,开启全域旅游新征程。
  强化顶层设计,建机制聚共识。实施全域旅游,是一项牵动百业的复杂系统工程,既需要地方政府的政策制度、财政资金支持,更需要全社会的积极参与,离不开高效协同的管理体制。一方面,应当发挥地方党委、政府的领导作用,从区域发展战略全局出发,统筹部署、整合资源、协调行动,凝聚发展共识。另一方面,应当建立健全文旅部门牵头的综合协调机制,加强部门联动,构建高效化和常态化的运转模式,形成综合产业综合抓的多元共治局面。
  坚持规划引领,明思路谋布局。全域旅游旨在实现旅游业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在这一过程中,规划引领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一方面,应当坚持一张蓝图绘到底,将旅游规划理念融入经济社会发展全局,推进多规合一、衔接统一,促进旅游资源与其他资源的合理配置以及景区景点内外的协调发展。另一方面,应当明晰定位、找准方向,因地制宜推动区域之间的错位发展和协同共进,避免盲目搞无序开发、粗放发展和同质化竞争,形成优势互补、相互促进的全域旅游发展新格局。
  推动融合发展,以一业兴百业。旅游业综合带动效应强,应当按照“宜融则融、能融尽融,以文促旅、以旅彰文”的理念,整合盘活优质旅游资源,做好“文旅+百业”“百业+文旅”文章。一方面,促进旅游与水利、交通、工业、农业、商务、林业、教育、体育等产业深度融合,发挥项目带动作用,不断营造新场景、培育新业态、拓展新服务、形成新动能,进一步延伸产业链、提高附加值。另一方面,推动“旅游+”向“+旅游”,以及“旅游城市”向“城市旅游”转变,由文旅产业在其中占据主导地位,转为将文旅元素融入到各个产业的发展战略中,形成内生性的增长动力,拓展融合发展边界,赋能城市更新、乡村振兴。
  构建话语体系,引流量扩增量。文旅“内卷”的背后是流量思维的推动,有新意有创意的话题,这也是汇聚网络流量、带来游客增量最关键的渠道。首先,应当坚持“一句话叫响一座城”,建立跨部门、跨行业的整合联动推广机制,形成政府引导、政企联动、专业分工、市场运作的立体化宣传推广体系,打造特色鲜明的全域旅游目的地形象。其次,利用互联网全时段传播优势,整合自媒体、权威媒体、网络达人等资源,打造新媒体宣传矩阵,坚持系统思维,创新整合策略,多维度组织采风活动,精准化开展数字营销,加快构建“立得住、叫得响、传得开、红得久”的品牌形象。同时,注重活动引流,通过举办各类独具特色的旅游主题推广活动,让“老地方”时时都有“新花样”,吸引游客深度体验和广泛传播。此外,还应当加强区域合作,构建营销联盟,实现景区互联、游客互送、文化互通、资源互享、政策互惠、一体化发展,扩大旅游市场覆盖面和影响力。
  优化公共服务,提效能立口碑。随着新型旅游业态的兴起以及自驾游、自助游呈井喷式增长,游客对旅游公共设施、服务水平有着更高的期待和要求。一方面,应当在持续完善和提升全域的公共服务和基础设施建设上做足功夫,注重旅游公共服务的城乡均衡发展,健全旅游厕所、旅游集散体系等公共服务设施,紧跟微旅行、户外运动等消费新趋势,提升人性化关怀和文明建设程度。另一方面,应当以“整体环境优美、服务体系完善、游客反馈满意、安全防线稳固”为目标,以“确保细致、坚持精致、追求极致”为导向,打造优质旅游服务品牌,满足游客对旅游产品的消费需求和审美追求,提高游客体验度、舒适度、满意度,营造“人人都是文旅推荐官”的浓厚氛围。
         (作者系六安市文旅局局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