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一版/ 08 版:艺坛书院·夕阳佳苑 /下一版  [查看本版大图
本版导航 各版导航 视觉导航 标题导航
选择其他日期报纸

写出浓厚的乡土味

——读刘家宝散文集《回望乡村》

皖西日报 新闻    时间:2025年01月16日    来源:皖西日报

  刘家宝是语文教学的能手,也是散文创作的高手。他执教于霍邱一中,高中语文课上得独具魅力,语文教研也搞得风生水起。教学之余,他坚持文学创作几十年,散文作品上过大报大刊,得过多种奖项,产生过很好的影响。细读他的散文集《回望乡村》,阅读的过程无疑就是一次心旷神怡的艺术之旅,自始至终都有一种强烈的审美享受。个人认为,这部散文集最大的成功,就是以回忆的笔触、怀旧的情调、诗性的语言,写出了浓厚的乡土味。
  生活镜像的共性与思想个性的有机结合。刘家宝小时候生活在农村,对乡村的景观、人物、风情、习俗等,十分熟悉。《回望乡村》就是他的乡村生活大全。这里,有赋景的美文,《春来荠菜香》《油菜花开》等等,展现的都是田园特有的风光;这里,有状物的精品,《想起石磙》《乡村物语》等等,描绘的更是农家熟悉的物件;这里,有叙事的篇章,《回乡》《久违的拳音》《一件春秋衫》《乡村记忆》等等,记述的皆是乡村生活的酸辣苦甜;这里,有写人的佳作,《乡村手艺人》《母亲的笑容》《父亲的三句话》《嫂子》等等,刻画的无不是乡土小人物的精神胎记……
  难能可贵的是,刘家宝在聚焦乡村生活时,不仅写出了共性,反映为人们所熟稔、容易引起情感共鸣的乡土中国,而且在不少篇章中注入独特的思考,彰显思想个性,发出了属于自己的声音。比如《回望乡村》这篇散文,以别样的视角,揭示了乡村愚昧落后的一面,看似“恨铁不成钢”的偏执当中,却是无法割舍的满腔挚爱。正如这篇文章结尾处所写的:“我的乡村呀,如果不是与你感情笃厚,我又怎会说出这些呢?我又怎会一直期望着你尽善尽美呢?”
  文学与民俗学的深度交融。乡村自有乡村的风土人情,乡村生活的文学书写,往往离不开民俗学知识的融入与支撑。《回望乡村》就注重做到了这一点。
  通读这部书,着墨最多的民俗是农事。耕种收获前夕,“整稻场”的细枝末节(《乡村二题》);稻收时节,打场、扬场、抢场的紧张忙碌(《老家的稻场》);稼穑过程中,种红麻、砍红麻、沤红麻、剥红麻的诸多学问(《老家的红麻》);儿时记忆里,庄稼好把式精心奉养池塘的行为表现(《乡村的池塘》)……这些农活上的常识,并不深奥难懂,也无珠光宝气,但作者信手拈来,却成功地构建并装点了他的乡土世界。
  《回望乡村》特色最浓的民俗是地方风情。腊月到来,农户人家杀年猪的红红火火(《年猪杀》);祭灶过后,家家户户写春联的热热闹闹(《忆起那时写春联》);除夕之夜,团团圆圆过大年的各种讲究(《除夕》);清明祭祖,男孩子爬坟头的传统习俗(《爬坟头》);亲友相聚,彼此划拳劝酒的游戏规则(《久违的拳音》);青年时代,媒婆穿针引线的全套程序(《媒婆》)……这些风俗,打着深深的江淮民间文化烙印,带着鲜明的中华民族特色,散发着浓郁芬芳的乡土气息,既紧扣“乡村”主题,充实了作品的思想内容,又接地气、添灵气,具有引人入胜的艺术魅力。
  纪实性与诗性的内在统一。《回望乡村》收录的篇目,基本上是纪实风格的散文,多以原汁原味的乡村生活描摹来打动人心,但作为高质量的文学作品,《回望乡村》又充分彰显独有的诗性,突出表现在作品质朴而灵动的语言风格上。作者善用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善于把简简单单的事物说得活灵活现。比如《草埂》形容道:“田埂上离不开草,草根是田埂的骨头”,精妙的设喻,寥寥数语,就把草与埂的关系生动形象地表述出来。《想起石磙》写道:“石磙一拉进稻场,便在那里安了家,换句话说,石磙是将它的一生都托付给了稻场。”巧用拟人辞格,点亮蕴含其中的诗意,将石磙朴实厚道的个性、热爱劳动的操守,都描绘得淋漓尽致。《回望乡村》的句式总体上是骈散结合,以散句为主。散句长短不一,错落有致,像乡村万物一样自然、朴实;骈句气势恢宏,情感激越,给人的则是诗情画意般的艺术震撼。两相结合,实现了形式与内容的完美统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