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一版/ 08 版:特别关注 /下一版  [查看本版大图
本版导航 各版导航 视觉导航 标题导航
选择其他日期报纸

腊八之美

皖西日报 新闻    时间:2025年01月09日    来源:皖西日报


  钱续坤

  腊八的美是否仅仅局限于“七宝美调和,五味香掺入”的珍馐之粥?其实,任何美都是建立在物质基础之上的,芳香四溢的腊八粥也不例外,在那衣难遮体、食难果腹的年代,一碗香喷喷、甜糯糯的腊八粥,当然是美的。
  食材在头天晚上就已经准备好了,而粥是母亲清早就起来熬好的,不用大声命令和深情呼唤,咱们弟兄仨人就一骨碌爬出了温暖的被窝,简单地盥洗过后,便每人捧着一大海碗,坐到八仙桌上“哧溜哧溜”地吃将起来,那粥里飘出的香气与嘴中呵出的热气,很快就交融到一起,在眼前仿佛形成了一个迷离的梦境。用手轻轻地拂去氤氲的雾气,你会惊喜地发现,那发胀的枣子多么地妩媚,那扁平的桃仁多么地爽口,那紫红的豇豆多么地惹眼……如果不是饥肠辘辘,馋虫难挡,谁不愿意好好欣赏呢?
  从简单地吃到仔细地赏,腊八粥的美学价值得到了螺旋式提升,但是如果你用心灵去虔诚地体验呢,那种感觉会情不自禁地将你从“看山是山,看水是水”带入“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的第二重境界。不信你充分地发挥一下想象力,那火还在燃烧,那水还在沸腾,那米还在翻滚,那辅料还在流动……这锅腊八粥在熬制的过程中,真是既有吸收一切、接纳一切的气度,又有消化一切、融解一切的能量,内容上也无不体现出和衷共济的团结,彰显出兼收并蓄的包涵。到了这种境界,俨然粥非粥了,道非道了:看似极其平常的腊八粥,却颇吻合我们中华文化弘大广博、和谐共生的精神!
  其实,腊八之美还是应当回归到“看山还是山,看水还是水”的第三重境地——因为所有动人的故事和玄妙的传说,都是美的渊源所在;也就是说,腊八之美还在于人文之美。腊八粥的来历,据说与佛祖修行参禅存在着一定的联系,牧羊女随身携带的稀粥和泉水,是释迦牟尼最终得道的神来之物;佛教徒认为吃了这种由豆类、黏米、野果、野菜煮成的粥,能使他们加快造化,于是每到腊月初八必群僧聚集,喝粥诵经,期盼早成正果,这种活动名为吃“腊八粥”。
  我国民间吃“腊八粥”的社会习俗,受佛教的影响是显而易见的;同时在此基础之上改造了“众生皆苦”的佛教理念,把它同我国“勤俭持家”、“先苦后甜”等传统意识有机地融合起来,并不断地加以强化甚至升华,从而形成风韵独特的年俗文化,“腊八蒜”也是其人文美之一。由于“蒜”与“算”同音,相传旧时各家商号都要在腊月初八这天拢账,把这一年的收支情况仔细地算出来,以看一年的盈亏。腊八这天,要债的债主一般会到欠他钱的人家送信,有句民谚如此唱道:“腊八粥,腊八蒜,放账的送信,欠债的还钱。”后来有欠人家钱的,就用“蒜”代替“算”字,以示忌讳。腊八蒜在市场上一般没有卖的,都是一家一户动手泡制,装入小坛或瓶子里封严,至除夕启封,那蒜瓣湛青翠绿,那蒜香扑鼻而来,除是吃饺子的最佳佐料,还可凉拌,味道十分独特。
  “进了腊月门,大年日日近”“过了腊八节,年味不停歇”“腊八,祭灶,新年来到,闺女要花,小子要炮”……仅仅一个普通的腊八节,就过得如此地有滋有味、有声有色,怎能不让人发自肺腑地感叹:人生多么惬意!生活多么美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