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一版/ 08 版:特别关注 /下一版  [查看本版大图
本版导航 各版导航 视觉导航 标题导航
选择其他日期报纸

腊祭与一碗粥的时空传递

皖西日报 新闻    时间:2025年01月09日    来源:皖西日报


  梁华春

  腊月一过,就是新的一年开始。可这即将迎来温暖春光的时刻,也是一年当中最寒冷的日子。夜读《类书集成》等典籍,梳理古人驱寒迎暖的故事,内心一片温热。
  “腊祭”,是华夏民族传统的祭祀活动之一。上古时代,农历十二月就有蜡祭与腊祭。蜡祭,重天地神灵;腊祭,重宗族人伦。
  《礼记·郊特性》:“天子大蜡八,伊耆氏始焉蜡。蜡也者,索也。岁十二月,合聚万物而索飨也。”“蜡八”是指祭祀包括“神农、后稷、农官”等对农作物作过保护、出力的神、人和自然在内的八位代表性神灵。年终时对诸神祭祀,目的是“报本反始”,保佑来年的农业的丰收。
  《风俗通义》卷八《祀典》说:“腊者,猎取兽祭先祖。或曰猎者接也,新故交接,故大祭以报功也。”腊、猎相通,冬季田猎,所获上供宗庙,以行人伦孝道。腊祭同样也是报本,祈求祖宗庇护,家族绵延不绝。
  按《玉烛宝典》载:“腊者,祭先祖。蜡者,报百神。同日异祭也。”腊祭与蜡祭是在同一天进行的两个不同的祭祀活动。秦汉以来,蜡祭与腊祭逐渐合二为一,统称为“腊祭”。
  “腊祭”的日子,是以干支日期来推算,各朝各代略有不同。《玉烛宝典》载:汉以戌日为腊,魏以辰,晋以丑。唐代,“腊祭”的日子初为寅日后为辰日。到了宋代,腊日又变回了戌日。而同时期的辽国则“腊用辰”。
  元朝的祭祀内容和传统华夏政权有着本质上的差异。华夏传统的“腊祭”重要性被大大降低了。明朝建立后,“腊祭”也没有得以恢复。《大明会典》中,就没有出现有关“腊祭”的条目。清初虽有“八蜡之祭”,但与传统的“腊祭”完全不能等同了。
  随着时间的推移,“蜡百神、祭社稷”这种官方主导的祭祀活动也随着封建王朝的结束,退出了历史舞台,淹没在社会发展的洪流之中。
  如今“腊八粥”的流行与古人的“腊祭”无关,与汉传佛教纪念释迦摩尼菩提树下十二月八日成道相关。宋《梦粱录》载:此月(十二月)八日,寺院谓之“腊八”。大刹等寺,俱设五味粥,名曰“腊八粥”。
  随着佛教的广泛传播,到了元朝,全民参与的“腊八”在民间逐渐代替了皇家的“腊祭”,成为十二月初最为重要的民俗活动。而“腊八节”也因“腊八粥”在民间的传承,逐渐淡化了宗教内涵,成为民间重要的民俗节日。
  明《帝京景物略》载:“是日,家效庵寺,豆果杂米为粥,供而朝食,曰腊八粥。”清《燕京岁时记》载:“腊八粥者,用黄米、白米、江米、小米、菱角米、栗子、红江豆、去皮枣泥等,合水煮熟。”
  时至今日,每到腊八,人们喝上一碗暖暖的腊八粥,消去冬日的寒冷,提振迎接春光的心情,依然盛行。
  回味“腊祭”的没落与“腊八粥”的流行,这其中包涵的道理不言而喻。生命是一个过程,生活是一种体验。天地人伦中所包含的敬畏、感恩、传承、创新等等思想与行为,是生存家园中每个人都应享有的权利。
  “腊祭”被人们舍弃,那是因为它的皇家独享或者权贵分享方式与普通老百姓太远,与大多数人不适。而“腊八节”喝“腊八粥”这样简便的方式,能被所有人选择与接受。
  大道至简。民意如水,水可“载舟”,亦可“煮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