霍 邱
皖西日报
作者:刘学升
新闻 时间:2024年11月28日 来源:皖西日报
刘学升
曾经读过一位老作家所写的提及霍邱的文章,不妨摘抄几句如下。“大学毕业之后,莫名其妙被分到霍邱县林业局。向人打听,众口一词:霍邱县,破猪圈。”“在霍邱那一段日子,真是不堪回首,好歹离开了……”老作家与我亦师亦友,对其笔下和他工作、生活过的霍邱好像不太满意。对于霍邱,我与老作家截然不同,不仅没有他的那种感觉,反而对霍邱怀有深深的感情。难怪,这是时代的原因——老作家出生于1942年,比我整整大30岁。 我是地处皖东北的五河人,与皖西霍邱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那里,有我亲如兄弟的战友,有我在当地工作的朋友。妻子的娘家也在霍邱,1993年,我将她迎娶到五河,此后,我不知去了多少次霍邱。 霍邱人性格耿直,为人豪爽,又以盛产“临水”美酒著称。记得第一次去岳父家,大舅哥在盛情款待的宴席上问我可能喝酒,我有些拘谨地回答不能喝。大舅哥两眼一瞪:酒是粮食精,越喝越年轻,我们霍邱县也叫“喝酒县”,你不能喝酒来霍邱干什么?虽是开玩笑,却反映了霍邱的酒风。后来,每次到霍邱,家人的酒、亲戚的酒、战友的酒……几乎天天都喝。每次从霍邱返回,“连襟”总要给我带上几瓶酒。不可否认,我的酒量渐渐增长,就是在霍邱“练”出来的。 我到部队当兵那年,同年兵有一批来自霍邱。而在此一年前,部队已经有一批“霍邱兵”。我们老连队的文书田军就是霍邱人,他退伍后,接替其文书岗位的就是与我同年的霍邱籍战士张明。我和张明后来都退伍回到地方工作,多年来一直保持着联系。还有杨心忠、李勇林等老班长、老战友,只要得知我到了霍邱,一定会约在一块“斗”几杯。 霍邱人不但舍得喝,也舍得吃。我先前提到的老作家还曾在文章里写道,“当地人待客诚实,每每用小搪瓷盆上菜,全鸡全鸭不添花头”。在霍邱县城,只要见到卖卤菜的,卤摊旁必有桌椅板凳。三五人到此落座,搞几个卤菜,配上白酒或啤酒,边喝边叙,舒坦得很。县城双湖路有家“老三牛肉汤”,已经开了十多年,口味很地道,我只要到霍邱,不论早晚都去喝一碗牛肉汤。“老三牛肉汤”,在我的心目中,俨然已是“舌尖上的中国”。 儿子自幼就对霍邱感情深厚。他出生没多久,因我和妻子工作繁忙,岳父母就请了邻居赵家五姑娘前来五河帮助照料。“小五姐”每天为儿子喂奶、换尿布,照顾得无微不至,直到数月后我们工作稍微轻松些,她才离开五河回到霍邱。多年来,我们全家一直对小五姐心存感激。现在,儿子到霍邱只要见到“小五姨”,依然像对妈妈一样亲得很。 我经常因公出差,在外遇到对霍邱不了解的人,我就热衷提起陈独秀:做“霍邱女婿”真好,中国共产党重要创始人之一陈独秀也是霍邱的女婿,他的两位夫人高晓岚、高君曼姐妹都是霍邱人。1919年1月,时任北京大学文科学长的陈独秀及其夫人高君曼来到霍邱,他们把带来的《新青年》《共产党宣言》等进步书刊分别送给霍邱文化教育界人士,还应邀到霍邱高等小学堂和霍邱女子小学堂演讲,传播新文化、新思想,宣传马克思主义…… 霍邱还是一座令我敬仰的英雄之城。在霍邱红二十五军军部革命旧址,遥想1932年7月,红二十五军军长旷继勋率领保卫霍邱城的军部、教导团和霍邱独立团3000余人,英勇抗击围困霍邱的三万余人的国民党部队,但终因敌众我寡而惨遭失败,2000多人壮烈牺牲,可谓惊天地、泣鬼神。传承是最好的铭记。我曾经结合六安籍开国少将李世安的回忆录,将霍邱保卫战的故事整理成文,被霍邱文史公众号发布后,收到良好反响。缅怀先烈,红二十五军将士在霍邱保卫战中英勇顽强、不怕牺牲的精神,已经永载史册。 近两年,霍邱流行一首《洼子口》的歌曲,“洼子口?,蓼城南,如今童年已走远。几回寻找儿时梦,身在小巷风迷眼……”这首歌描写了霍邱老城的烟火气,唱出了霍邱的变迁与发展。我对洼子口并不陌生,妻子的娘家先前就在洼子口,后来虽然搬到双湖路,但洼子口的老房子依然还在,听说即将拆迁。《洼子口》的词作者张子雨先生,是地地道道的霍邱人。我最早知道张子雨是在2008年,他的中篇小说《树上停着一只什么鸟》获“安徽省首届小说对抗赛”金奖。后来,我在霍邱有幸结识张子雨先生。去年5月,我把《洼子口》获得第二届长三角原创流行歌曲大赛金奖的消息转发给他,他在微信里对我说:你下次来,我请你去洼子口喝酒。 霍邱具有厚重的文化沉积,历久弥新,烁古耀今。当下,霍邱城市化、农业化蒸蒸日上,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不知何时,我已深深爱上了这块佳境福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