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本版导航 |
各版导航 |
视觉导航 |
标题导航 |
选择其他日期报纸
|
年 |
|
月 |
|
|
试论乡村振兴背景下乡土文学的意义和价值
皖西日报
作者:王舒
新闻 时间:2024年09月11日 来源:皖西日报
王舒
乡土文学作为乡村文化的重要载体,承载着浓厚的地域特色和深厚的民俗文化,展现了乡村的历史变迁、风土人情和人民生活,不仅记录了乡村的过去,也影响着乡村的现在和未来。随着小康社会的全面建成和乡村振兴战略的逐步实施,乡土文学在培育乡村精神、发扬优秀乡村传统文化、激励广大民众积极参与乡村振兴事业等方面有着无可替代的作用。 乡土文学的历史沿革 翻开百年中国现当代文学史,一定程度上可以说就是一部乡土文学史。中国乡土文学第一人应该是我们熟悉的鲁迅先生,对乡土的怀念,或者是对乡土的关怀式批判,是他文学表达的主流方向,如广为人知的《阿Q正传》《故乡》和《祥林嫂》等,都是乡土文学的经典之作,影响深远。到20世纪30年代沈从文的《边城》,乡土文学不再局限于批判乡村的陋习,转而流露出对理想故乡的追寻,他用清新的笔触描写了诗意的乡村。在20世纪40、50年代,赵树理和孙犁所代表的两个乡土文学流派,即“山药蛋派”和“荷花淀派”,成为当时文学的主流。再到20世纪80年代,寻根文学兴起,贾平凹的“商州系列”、路遥的《平凡的世界》、莫言的《红高粱》、陈忠实的《白鹿原》、余华的《活着》,又将乡土文学向纵深发展,描写改革开放后多元乡土生活。进入21世纪,陈应松的《森林沉默》、纪红建的《乡村国是》、关仁山的《金谷银山》,一批反映中国脱贫攻坚成果、乡村振兴进程的新乡土文学应运而生。可以说,乡土文学是现当代文学中,最发达、成就最高的门类。 乡村振兴背景下乡土文学的意义与价值 1.乡土文学可以培育乡村精神 为什么说乡土文学可以培育乡村精神呢?我们知道所谓乡土文学,就是扎根乡土、多描述乡村生活、乡村故事的文学,能够展现鲜明的乡村精神。乡土文学创作者可以通过观察乡村地区的生活、人物、环境、故事、建筑、风俗,提炼积极向上的社会主义建设需要的乡村精神,通过文字表达在纸面上。读者通过阅读乡土文学作品,能够直观感受到乡村演化或者乡村建设中高度凝结的民族精神。比如,沈从文的作品《边城》描写了湘西边城小镇的风土民情,人性的善良美好和秀丽的自然山川美景在作家笔下熠熠生辉,读者渐渐通过阅读文字体会到淳朴向上的民族精神,让人向往。 2.乡土文学可以推动文化振兴 党的二十大报告强调了乡村振兴要在产业振兴、人才振兴、文化振兴、生态振兴和组织振兴等方面全面推进。文化振兴在乡村振兴中有着至关重要的地位,是一项长期的铸魂工程。可以说,乡村一直是中华文明的根脉,我们在谈文化振兴的时候,乡村文化振兴不可回避,而发扬优秀的乡村文化是乡村文化振兴的必由之路。乡土文学作为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从上世纪20年代开始记录了百年乡土中国的历史变化,在当今全面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背景下,其独特的文化价值是如何赋能乡村振兴的呢?我们可以先看一个例子,位于绍兴的鲁迅故里于2003年重建,20年来无数拜读过鲁迅先生《朝花夕拾》的读者蜂拥而至,仅是作者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的一段小路也让人趋之若鹜。鲁迅先生对求学环境生动形象的笔触,留给后人宝贵的文化财富。 3.乡土文学可以鼓励动员群众 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的乡土文学不仅要展现符合新时代的鲜明特征,更要展现新时代人民群众在现代农村的生活面貌、精神追求和价值创造。一部优秀的新时代乡土文学作品在文字上可以有鲜明的作者风格,但在价值取向上一定是符合新时代需求的,能够满足人民群众的需求,鼓励和动员群众参与乡村振兴的伟大历史实践。面对乡村发展面临的新现实、新问题,中国完成了脱贫攻坚历史任务、实施了乡村振兴的发展战略。在此过程中,针对一些贫困乡村地区加快发展的需要,国家选聘优秀人才,加强乡镇基层领导力量,派出了不同层次的乡村扶贫队伍以“第一书记”等身份开展新时代的乡村脱贫和振兴工作,为乡村振兴提供最坚实的组织保障。而这些选聘到乡镇、乡村工作的基层干部、“第一书记”,就成为作家笔下最出彩的人物形象之一。比如,陈涛创作的《在群山之间》用朴实无华的文字描绘了其本人在甘南藏族自治州临潭县担任第一书记时期发生的故事。他笔下的驻村干部和当地百姓在乡村治理的进程中发现与解决了很多冲突,过程虽有曲折,但大多收获了人民群众的满意。《在群山之间》不仅深刻地反映了乡村振兴实践中面临的现实问题,引起社会各界关注,还为众多奋斗在乡村振兴一线上的镇村干部提供了解决问题的大量经验,是一部具有时代意义的乡土文学佳作。 乡土文学如何响应乡村振兴号召 1.深入乡村生活实际,瞄准乡村振兴变革 在脱贫攻坚战的胜利和乡村振兴战略大踏步向前的背景下,中国的农业情况与农村现实发生了巨大变化。许多农村与农民正在逐渐摆脱小农经济的桎梏,呈现出良好的发展势态。反映乡村振兴背景下的新农村建设的优秀乡土文学作品还是较少。因此,新的乡村文学的写作对创作者有了新的需求,需要作者深入到新农村中去,通过切实观察生活,体验生活,反思生活,把新的生活实践当作新的创作源泉,这是当前新时代乡土文学的基础性工作,否则创作就是空中楼阁。 2.认真观察现实变化,把握演变现象本质 乡村振兴战略下,随着“两不愁三保障”的落实,新农村面貌日新月异,农村和城市的过去泾渭分明的分离状态正在变得模糊,城乡之间的联系日益密切,并呈现出常态化的双向交流与互动。这些交流与互动不仅带来了不同地域文化观念之间的碰撞,还造成了新的矛盾冲突,也让城乡不同文化元素之间出现逐渐交融的新态势,更产生了许多新的生活样态和社会风尚。这就要求我们的作家在观察农村现实、记录和展现农村生活时,不仅要关注看得见的物质形态的变化,更要深入内里去发现隐蔽的精神形态的变动,从多个角度、全方位地看待与展现新时代农村的新演变。 3.着重把握文学典型,精心凝练人物形象 文学主要是写人的,因此,塑造“典型环境中的典型人物”是题中应有之义。新时代进程中不断涌现具有时代特征的社会新人与先进分子,从乡村振兴这方面来看,无论是本土本地还是扶贫驻村,都涌现出非常多的有担当、有理想的驻村干部和普通人民群众,他们共同努力奋斗在新时代,身上闪耀着新的时代风采与时代精神。新时代乡土文学的创作,就是要透过表面的乡村变化,挖掘到现实生活深处,把视角聚焦在具有新时代精神的新人物身上,用精心的文字向读者阐述他们在各个领域的新担当与新贡献,展现他们特有的新面貌与新精神,描绘出站在新的历史交汇点上他们争做“时代弄潮儿”的锐气。 (作者单位:霍邱县委党校)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