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一版/ 06 版:沃土春晖·夕阳佳苑 /下一版  [查看本版大图
本版导航 各版导航 视觉导航 标题导航
选择其他日期报纸

折扇·人生

皖西日报 新闻    时间:2024年07月25日    来源:皖西日报


  严仍江

  我收存和喜用折扇,不仅因它能体贴呵护人,还因为这是一件持久而有意义的事情,具有启迪教育作用和纪念收藏价值。
  我存得时间最久、用得时间最长的,是一把高档折扇。那是“己卯”(1999年)夏月,科室重组,我与同事王兄去皖西大戏院东侧六安文物商店买的。那扇子是给文人写字作画的宣纸原扇,奶白色的扇面洒满金粉,透着香、闪着光;扇骨稠密、扇面紧实,22根扇骨经精心打磨、上油,轻而光亮,两边的大扇骨手感光滑。王兄说这扇子两边都是白胎宣纸,没有一个字,没有一笔画,觉得不得劲儿,要我给写上字,我想也是。那时年轻三十来岁,胆子大,虽然未写过扇面,但还是挑了韦庄词《菩萨蛮》抄录下来:“劝君今夜须沈醉,尊前莫话明朝事。珍重主人心,酒深情亦深。须愁春漏短,莫诉金杯满。遇酒且呵呵,人生能几何!”我先抄了自己的,落上款,临时用日常私章代印,然后在王兄扇上也如是一番。因为是留作纪念,自娱其乐,所以字好字坏无所谓。扇子跟我到如今已整25年,单位办公地点搬了4次、办公室调整了数次,此扇总是摆在案头,我经常一边摇着一边咂摸诗意。这扇子、这扇诗、这扇子的故事,从我35岁陪伴到如今!
  收得最紧实、最不敢用的折扇,是我上师范时的美术老师洪志准先生——画家、美术教育家——馈赠的,岁在“癸未荷月”。2003年初夏之交,我随局领导到当时安庆枞阳县参加省教育厅主办的特殊教育考察与培训,偶见老师,才知道此时他已调任金寨县教育局副局长。师生彼此问候、互道近况,甚是融洽,难忘的是先生谆谆教诲:做有志之人、有德之人、尽责之人。分别不久,先生竟托他单位司机带给我一把折扇。
  我很是激动,轻轻打开扇盒,小心翼翼地展开扇子,但见正面是一幅完整、规范而有意义的书法作品。其主体是用古朴的篆体和灵动的草书分别题写的“裕德”二字,题款是草书分列两边,右边是“岁在癸未年荷月”,左边是“子塘人书于画眉山下烟雨楼东斋”,印章盖了3个,右二左一。可见先生虽给学生送作品也不敷衍,其认真、用心显而易见。当时不知“裕德”何意,便查资料得知:“裕德”一词最早出现在《孟子·公孙丑上》中。公孙丑他非常贫穷,但却拥有高尚的品德。他通过自己的德行,得到了许多人的赞赏和帮助,最终脱离了贫困。“裕德”就是从公孙丑的故事中引申而来,用来形容一个人的品德高尚,能够以德行来满足自己的需求。我知道先生是要我“裕德”,涵养品行,潜修德行,以德养正,以德服人。先生为学生可谓用心良苦!更未想到扇子背面还有他的一幅国画:一丛竹子,上有一只回首鸣叫的画眉,题字是“未曾出土先有节”并“仍江学棣惠存”。我明白先生这是在勉励我:做人做事要有气节气质、要脚踏实地、要谦虚谨慎。这扇子正反面的两幅作品虽然艺术形式不同,但是艺术主题是统一的,育人的目的是一致的。
  我很珍视先生的珍贵的馈赠,将此扇一直珍藏着,21年来,除了每年梅雨季节取出透风和观摩之外,绝不使用。如今,老先生已经仙逝,再也不能聆听他的教诲了,我对这把纸面已经有些发黄的折扇就更加珍贵了——一打开扇子,老先生伟岸的身影、艺术范的形象、幽默的话语、智慧的行为,严肃的面容下温热的情感……都会一一涌来。
  在我珍藏中,有两把写有嵌名诗的折扇,是在著名文旅场所花钱买来的。一把是乙酉2005年,我刚过40岁,人生步入中年的关键期,到绍兴研学旅行,在鲁迅纪念馆“三味书屋”的出口,见绍兴书法名士姚铭桐老先生在写扇子,遂花30元钱买了一把,请他写藏名诗,以点拨人生。扇子一面是他先前已经写好的“三味书屋”,古拙厚重,一面现写。我报上名号和年龄,他上下端详了我,然后略一沉思便写下两行清秀俊朗的诗句:严谨治学高智慧,仍驾飞舟翔长江。啊,我佩服极了,感动极了!我理解这是对我人生之前的肯定和未来的勉励。这句诗鼓励了我20年,使我的人生在40岁后一直保持着青春光彩。
  另一把扇子是壬辰2012年,我48岁本命年、结婚25周年的暑期,在古老的都江堰,夫人请人用我和她的姓名作诗题写扇面:“严于律己傲神州,仍放豪情比翼游。江山一览同开拓,郭倚云天伴春秋。立马乾坤永携手,琴瑟和鸣共白头。”此时现场写就,难能可贵,虽然对我夫妻二人的事业人生是些文学性谬赞,但基本符合,尤其对未来“永携手”“共白头”我一直视作箴言并努力实践着。扇的另一面是梅兰竹菊四君子图,与文字相统一。
  珍藏中,有一把职业画家丁墨先生所赠。丁先生是六安人,北京天成画院院长,国家画院画家,作品曾被“人民大会堂”、“国家军事博物馆”等收藏。他回六安时,老同事永松老师跟他学画并替我讨得一幅山水作品。一天老同事要我去丁先生寓所取画。丁先生见我对他的画作很是欣赏,便一时高兴,拿起一把扇子又为我写字作画。他静思构图,勾皴擦染点,着色钤印,一笔一笔很是仔细用心。一节课时间过后,一幅有山有水、有亭有阁、有树有花、有桥有路、有船有鸟的古朴山水画《渔隐》便完美呈现,高古、幽美、恬淡、超脱。然后,他又在扇的背面用碑化隶书写上“风雅颂”三个字,端庄典雅,雅俗共赏。此扇我甚爱之,便宝之。
  …………
  每一把折扇都有值得记忆的来历,都能给人以帮助、以教益,它与我的人生相聚、相伴、相谐。折扇,我之珍宝也,我之师友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