参加《徐有亭诗歌集》首发式想到的
皖西日报
作者:徐航
新闻 时间:2024年07月25日 来源:皖西日报
徐航
7月6日,参加了《徐有亭诗歌集》发行座谈会,事实上也是这部诗集的首发式。 我与徐有亭的交往,好像始于1992年他被霍邱县曹庙乡聘为桑蚕技术员的时候。一次,我与皖西日报社的一位同志赴霍邱县城采访,应有亭之邀,还在曹庙乡政府住了一晚。30多年来,我目睹徐有亭不断成长,也目睹他在新闻写作和诗歌创作上不断努力、奋进和成熟。 参加会议之前,我想有亭忙于通讯报道,诗集可能只是薄薄的一本。哪知来到会场拿到诗集大吃一惊:诗分三集,三峡电子音像出版社出版,很漂亮地包装在一起,比古代修城墙的砖头还厚。诗集共收诗1200多首。他习惯在手机上写诗,因手机丢失而遗失600多首。徐有亭1990年春开始写诗,截至今年,他共写诗2000多首。我对六安诗人研究不多,不敢说徐有亭是写诗最多的一位,但他写诗数量名列前茅则是肯定的。 《徐有亭诗歌集》包含三册,分别由三个人作序。上册题曰《歌唱你啊,我亲爱的祖国》,作序者为李训喜(中国作协会员,中国诗歌学会会员,中国水利文协副主席兼水利作协主席);中册曰《写给所爱的人》,作序者为柳冬妩(中国作协会员、广东省文艺评论家协会副主席,东莞文学艺术院一级作家);下册题曰《短歌行》,作序者为张孝玉(中华诗词学会常务理事、安徽省诗词学会副会长)。三位作序者都是棒棒哒。其中李训喜是霍邱县的“老”诗人了,写诗很早,曾经交往过。后来他外出做“官”,再没晤面。柳冬妩是中国第一位系统创作“打工诗”并有厚厚专著、对打工诗作深入研究的人。他虽然身在南方,但念念不忘家乡作者、家乡平野大地、文化人物。他对皖西文化有精深研究,有多部著作宣传家乡。我主编的《韦素园全集》出版后,柳冬妩又将新搜集的韦的一些著作寄来,虽有不少是重复,但也有一些新的发现。惜哉全集已出版,无法收入,但我对冬妩一直心存感激。 李训喜眼界独到,说得准确。他说:“有亭的诗歌题材极为广泛,柴米油盐、衣食住行、春夏秋冬、山川风物、人事代谢,亲朋好友、诗酒年华,无时不能着笔,无处不能为诗。我尤其赞赏有亭对父母、对爱人、对孩子、对底层劳动者那善良、互助、坚韧、乐观等品质的讴歌。”诚哉斯言!他虽然主要对有亭诗歌的内容说的,但说得全面。 张孝玉精于旧体诗词。他说:“近年来,兄(指有亭)又喜欢上了格律诗,工作生活之余,常常平平仄仄地推敲,苦学苦练,每有灵感便记录下来,反复斟酌,竟也写了不少首,其中有的作品还可圈可点”,并说:“有亭兄的《短歌行》,以现代诗全部是三、五行成诗,短小精悍,言简意赅,文笔凝炼,意蕴深长……这就需要很高的文学造诣和知识储备。”对张孝玉的这些评点,我是极表赞同的。 徐有亭与柳冬妩的关系,我想多写两句。柳冬妩在序中说:“初识徐有亭,是在三十多年前那个夏天,我正在油坊河与汲河所环抱的村子里挖地。我与徐有亭都是油坊河边长大的孩子,他住在彼岸,我住在此岸。我们有着与油坊河有关的共同记忆。”接着,柳冬妩写了一段很感人的话:唯有诗歌可以应付岁月沧桑,将历史浓缩为可以触摸、心灵可以感受的某种东西。我为包括窦以云在内的数十位清代窦氏诗人,写了一本书叫《江山幽处客重轻》。搜集资料期间,徐有亭帮我拍了几百页民国《霍邱县志》,尤需一记。在某种意义上,我研究窦氏家族诗歌,就是在为故乡宣传,建构乡园的文化记忆。也许只有诗歌能烛照历史的隐微幽暗之地。对于那群湮没在历史深处的窦氏诗人而言,徐有亭的诗歌写作,承担了与他们接续前缘的宿命。翻着徐有亭厚厚的诗稿,不禁想起管笠写给窦以云的诗:独吹清气化文章,风雅由来最擅扬。赢得赠诗三百首,不辞萧瘦到归装。 油坊河啊!你虽名不见经传,但在霍邱大地上长流万年。你带来五谷让民众果腹,也带来诗脉流韵千年。柳冬妩说徐有亭续接了“前缘”,那冬妩将同村窦氏家族数十位诗人的诗脉接续得更好:他以中国最早的“打工诗人”的名号,声传九州,名扬世界,令人肃然起敬啊! 只是油坊河千百年来,由于各种原因,流淌更多的是贫穷和饥饿,以致柳冬妩、徐有亭们自小就营养不良、瘦弱不堪、诗书难继,徐有亭得了个初中毕业,柳冬妩也不会更好,踏上社会之后通过苦学,两人才都得到大学毕业的学历。 如此,自幼同样家境贫寒的李训喜,深有感触地说:正如有亭在后记里所说的那样,他是一个穷苦的农村孩子,辍学、自学、打拼、奋斗,最后靠智慧和双手创造了今天的幸福生活,收获了文学的丰硕果实。这是一个颇能打动人心的励志故事,在当今社会尤为能够启迪人生。但是,有亭能走到今天,除了他所真实感谢的那些给予鼓励和支持的师友,我认为,他还要感谢那给他艰苦磨砺的丰富生活,感谢他自己始终拥有一颗饱满、热烈、纯粹的诗心。只有这些元素熔铸在一起,才能淬沥出有亭诗歌创作的精华,铸造出对祖国、对人生、对时代的大爱。 徐有亭现为中国诗歌学会会员、中华诗词学会会员,安徽省作协会员、安徽省诗词学会理事,六安市诗词学会副会长、六安市作协理事,霍邱县诗词楹联学会会长;先后在全国多家报刊杂志发表诗词、散文作品1000余首(篇),并多次在全国获奖。 这次座谈会结束之后,霍邱县电视台采访了我。面对镜头,我只是谈了寥寥数语。我在肯定徐有亭诗歌成绩之后,提出了另一个问题,写诗不一定要追求量多,而要追求质好。我说,《全唐诗》中,张若虚只有一首《春江花月夜》,但却出现了“孤篇压唐”的效果。 张孝玉在为《徐有亭诗歌集·短歌行》所作的序里说:“写诗是一种日积月累的沉淀,更是人生阅历的展现,创作之中也更需要自控力。思想、言行以及时间和心境,这些元素都很重要,它往往决定了创作的方向和风格。”张先生在此说了大实话。中国历来对诗作了各种定义,有一种是从语言角度说的:“诗,是形象、精粹的语言。”因此,自古就有写诗“推敲”、“炼字”的故事。“推敲”故事的主人公唐人贾岛,曾写过一首诗,极言写诗的艰难:“两句三年得,一吟双泪流。知音如不赏,归卧故山秋。” 清帝乾隆在位60年,是我国历代皇帝写诗最多的一位。他一生创作、出版的《御制诗全集》,收诗42250首。如此多的诗,你可能连一首都没听说过。还有个段子说乾隆一次在花园作诗《飞雪》,开口吟道:”一片两片三四片,五片六片七八片,九片十片十一片,……“乾隆吟到这里,思路突然卡壳,幸好刘墉陪侍在侧,发现了皇上的难堪,赶忙上前补一句:“飞入芦花都不见”。这样,乾隆的一首御制诗总算完成了。我认为,这个段子是后人杜撰的。在乾隆那样窘迫之下,刘墉胆子再大,也是不敢插嘴的。同时,乾隆毕竟做过4万多首诗,咏雪是小菜一碟,不会如此不堪,但乾隆诗不为人所重,则是明明白白的。 还有个例子,发生在当代1980年之前。当时在安徽省文联任专业作家的韩瀚(山东苍山县人),在张志新被平反昭雪以后,写了短诗《重量》,全诗只有四句:她把带血的头颅,放在生命的天平上,让所有的苟活者,失去了——重量。 张志新(1930—1975),女,出生于天津,毕业于中国人民大学,1955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后在中共辽宁省委宣传部文艺处工作。因揭露林彪、江青一伙残害干部、篡党夺权的阴谋活动,被“四人帮”定为“现行反革命”,于1969年9月被捕入狱,1975年4月惨遭“四人帮”杀害,年仅45岁。1979年3月21日,中共辽宁省委为张志新平反昭雪,并追认为革命烈士。 韩瀚为著名作家,发表出版多部长篇小说、诗集和散文集。他于1979年8月作了《重量》,发表于《清明》1979年第二期,后获得1979-1980全国中青年诗人优秀新诗奖。韩瀚的诗虽只有4句,但句句重若千钧,震撼人心,威慑苟活者(指只图眼前,得过且过,苟且偷安的人),被评为全国新诗奖,传之后世,熠熠闪光。 乾隆留诗4万多首,印制精美,但没有一首传之久远;韩瀚仅靠《重量》4句、27字,却诗史留名。两位诗人不能类比,诗也不能类比,但所透视的道理,却有可借鉴之处。我不会写诗,但愿与有亭共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