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一版/ 06 版:沃土春晖·夕阳佳苑 /下一版  [查看本版大图
本版导航 各版导航 视觉导航 标题导航
选择其他日期报纸

孙堸:从写小说到研究孔学

皖西日报 新闻    时间:2024年07月25日    来源:皖西日报

  孙长若

  2008年除夕夜,舒城县城关镇龙王山庄中国作家协会会员孙堸老先生家的小院里欢声笑语,晚辈们纷纷举杯向老人家致以祝福和祝贺,祝福他来年再出新的著作,祝贺老人家在新中国成立60周年之际,荣获中国文学艺术界联合会向其颁发了“从事新中国文艺工作六十周年荣誉证书”及奖章一枚;中国作家协会向其颁发了“从事文学创作六十周年荣誉证书”及奖章一枚;安徽省作家协会、安徽省文学艺术院授予他“安徽省老作家文学贡献奖”;中共六安市委宣传部、六安市文学艺术界联合会授予其“优秀文艺工作者”称号。安徽省作家协会在颁奖词中写道:“鉴于你倾注了毕生心血、智慧和才华为安徽省文学事业做出的突出贡献,特授予你安徽省老作家文学贡献奖(首届),以资嘉奖。”这也是对孙先生最贴切的评价。当晚,老先生精神矍铄,满面红光,开心地频频举杯,感谢大家的祝福和祝贺。
  孙堸先生原名孙家骥,笔名晴声、镜之,1927年农历9月1日出生于安徽省舒城县白马垱一个书香之家。孙堸先生受家风濡染,继承书香门第的传统,年轻时就开始投身文学创作,晚年又涉及国学研究并出版多部关于国学研究的理论著作。2017年3月19日孙堸先生驾鹤仙去。孙堸先生的文学艺术造诣和文化贡献在皖西现代文化发展史上留下了光彩的篇章。
  孙堸先生的童年是在颠簸和坎坷中度过的。17岁时他在抗战时安徽省会立煌(现金寨)谋生,在当时安徽省审计处当了一名雇员。走上谋生道路以后,孙堸开始接触新文学。1945年抗战胜利后,他随机关迁至安庆。安庆与南京、上海一江相通,京沪出版的报刊书籍纷至沓来,这给他学习新文学提供了很好的机会。这期间他如饥似渴地阅读了鲁迅、茅盾、老舍、巴金等著名作家的作品。可以说上世纪三十年代著名作家的著作他都买了读了。与此同时,他开始了学习写作,并向当时安庆的报纸和南京的《大刚报》投稿。1946年初,他的处女作小诗《雪地》在南京《大刚报》发表,此后就一发而不可收。这期间他写了大量的诗歌、散文、小说、报告文学,并由此而走上了文学创作的道路。
  18岁那年,遵从父命,孙堸结婚了。孙夫人是当地一户大家闺秀,温婉娴熟,十分贤惠。1948夏,他辞职回乡。1948年冬,舒城解放了。孙堸积极参加农村的土改工作,先后担任过农会文化教员、私塾老师、村商店店员。由于家里分到10余亩土地,他还正儿八经地当起了农民。就是在这样的艰苦环境下,也为他积累了厚实的生活基础。1951他在《皖北文艺》发表了短篇小说《保圩》;1952年在《安徽文艺》发表了他的代表作之一、短篇小说《再嫁》,当时正值新婚姻法颁布,因此受到普遍的赞扬。1951年秋,在县区教育部门的支持下,他在本地创办东王庙小学,并担任校长。他利用教学以外的时间继续进行创作,在省里的报刊上陆陆续续发表了一些作品。由于自己的努力,他的创作活动得到省里文化艺术界的重视,每年省文联都会通知他参加一些创作会议。
  1954年秋,孙堸被调任枫香树乡文化站站长。枫香树是一个山乡,但业余文化工作很有特色。一是这里的业余剧团在当地小有名气,二是民歌创作很活跃。在枫香树文化站工作期间,孙堸一方面干好本职工作,使枫香树乡成了当时全省群众文化的标杆之一,培养了包立春、杜来胜等农民作家;一方面如饥似渴地阅读不少世界名著,从而充实自己。这期间,他读了托尔斯泰、契可夫、高尔基、巴尔扎克、司汤达、普希金等等名家作品,这些成了他以后文学创作中受用不竭的源泉。他的第一部中篇小说《秋收之后》、三万多字短篇小说《柴山歌声》等就是在这期间完成的。
  1958年,孙堸被调入县文联工作,主要负责《舒城文艺》的编辑并兼职《舒城报》的文艺编辑工作。其间,他曾深入龙河口水库(今万佛湖)建设工地,和千千万万民工们吃住在一起,目睹了人定胜天的奇迹;深入到人民公社基层了解大跃进的真实面貌。1960年安徽省第二次文学艺术界代表大会在合肥召开,同时中国作家协会安徽分会(后改称安徽省作家协会)正式成立。会后,省作协吸收了第一批会员共40人,孙堸先生是第一批会员之一。在省作协第二次代表大会上,他当选为中国作家协会安徽分会理事会理事。
  1962年、1963年是孙堸创作丰收的季节,但仍以短篇小说、诗歌、报告文学为主。省第二次作协代表大会以后,他递交了长篇小说创作计划,得到省作协的支持。长篇小说《万山红》随后开始动笔,至1963年底初稿30余万字基本完稿。这期间,孙堸先后创作大型现代庐剧《梨树记》和《华女志》等剧本,公演后好评如潮。
  1968年后因为众所周知的原因,孙堸被下放到春秋塘茶林场劳动至1971年。这期间他一直没有动笔的机会,但他恰巧利用这个比较赋闲的时间段,整理了自己一直以来在基层工作、生活所获得的丰富的生活素材;阅读了马克思主义哲学、政治经济学、科学社会主义、逻辑学、中国历史、世界历史等政治理论书籍,从而进一步充实了自己的知识宝库。这段经历为他后来创作大丰收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粉碎“四人帮”后,孙堸先生恢复了工作,被调回县文化馆担任群众业余创作辅导,并主编内部文学刊物《园地》。作为人梯,这期间他培养了一批文学爱好者,成为他们文学创作的引路人。不久在安徽人民出版社和县委宣传部的支持下,孙堸先生的第一部长篇小说《万山红》出版。这期间他曾根据省作协的安排去怀宁县农村体验生活近半年,并完成长篇小说《碧云岭》的初稿。期间,他还利用业余时间创作大量的短篇小说,并编辑出版散文报告文学集《茶棵青青》。
  1978年在六安地区第一次文代会上,孙堸先生当选为六安地区文学工作者协会(后改为作家协会)副主席。1983年,为了子女就业,按照当时政策的要求,孙堸先生提前退休了。这对孙先生来说,是一个专心致志进行文学创作的大好事。仅仅几年时间他就写出了两部长篇小说《宜春柳》和《那年月......》共70余万字。随后又陆续出版长篇小说《旋流》《金秋十月》《山青青水弯弯》;编辑出版《孙堸中短篇小说集(1946~1988)》、诗歌散文集《枝叶集》等。这一时期是孙堸先生文学创作的大丰收时期,也是他在生活的底层初心不改、孜孜以求、奉献文学事业的精神最闪光的时期。由于文学创作硕果累累,这期间他被中国作家协会吸收为正式会员。
  由于受家庭的影响,孙堸先生对传统文化和国学研究一直很有兴趣。退休后,他在坚持文学创作的同时,对当今的理论界有关孔子研究和传统文化探讨十分关注,订阅了有关报刊杂志,赏读了匡亚民等大师们的不少著作。渐渐地他有了自己的想法和见解,于是他在人生的最后20年,几乎是如痴如醉地扑进孔学研究的神圣殿堂。他十分厌恶有的学者崇洋媚外,辱祖求荣地贬抑孔子和儒学行为,决心以一己之力探索孔子及其著作的博大精深以及其长盛不衰的传承规律,用3000年来生生不息的事实来证明孔学在中华文明发展中不可替代的地位。他力求说明,为什么世界上四大古代文明,唯有中华文明仍然光彩四射,而其它三个均已湮灭。于是,他在十多年的时间里通过博览群书,拜读大量国学经典书籍,最终写成并出版长篇学术著作《孔学深探》《中西文化比探》《中国社会发展史探》《国学析探》共约120余万字。另有《正探》《易探》《革探》三本学术著作手稿已初步完成。由此,孙堸先生被西北大学现代文学院东方文化研究所聘为“特约研究员”。
  孙堸长期生活、工作在基层,他接触的都是最为普通的平民百姓,而且与他们建立了深厚的感情。他的作品大多都是为他们讴歌,为他们而写。其实,孙堸除了文学创作以外,爱好十分广泛。比如,他酷爱书法,工隶书。其书法作品曾参加安徽省老年人书画展览,并在省内外有关杂志上发表过书法作品。他爱好戏剧,特别是京剧。年轻时曾是小有名气的京剧票友。他的二胡、京胡也拉得很好。这些都对他后来开展群众文化工作有很大的帮助,也为他的文学创作增添丰富的营养。
  不为斗米弯腰的文化人性格,使他从未为自己的贫穷而向组织伸手,他的一生几乎是在清贫中度过的。即便生活清苦艰难,但他那颗为文学而跳动的心从来没有消停过,始终是那么激越地跃动着。
  中国作家协会原副主席张褉,安徽省作家协会原主席鲁彦周都曾对孙堸先的创作成果给予了很高的评价。鲁彦周还为《孙堸中短篇小说集》写了3000多字的序,综合评价了老友的创作成果。
  孙堸先生一生与笔相恋,与稿纸相濡以沫。他认为作家做人要严谨,倾情生活。他说:“我的文学创作活动都是厚实的生活积累所支撑的。生活是土壤,离开了生活什么作品都是缺乏生命力的。”孙堸认为文学创作也好,学术研究也好,其作者对世事人生要有自己的独到见解,不能人云亦云,炒人家的剩饭,故弄玄虚。文学创作是绝对没有捷径的。这些,都是孙堸先生给后人留下的精神财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