拜谒涂山
皖西日报
作者:许玉军
新闻 时间:2024年06月20日 来源:皖西日报
许玉军
四千年多年前,大禹借助与涂山女联姻,召命诸侯,劈山导淮,治理水患,安定天下,在涂山留下众多人文遗迹和历史传说。 从怀远涂山南面踏过一段崎岖的山路,映入眼帘的是一道水流潺潺的峡谷,岩壁上刻着“启母涧”三个大字,该涧因大禹的妻子涂山氏女而得名。沿着启母涧清澈的溪流溯源而上,时而在窄窄的木质台阶上与游人摩肩接踵,时而踏上凸凹不平的石阶亦步亦趋地向山上攀行,由于山势陡峭,每攀爬一步都觉得有些力不从心。 据说,这条险峻的栈道一共修琢1314个台阶,寓意大禹和涂山氏女的爱情一生一世忠贞不渝。此时此刻,攀登山路的艰难跋涉,让我联想到那个水患连连,原始简陋,民不聊生的远古时代,大禹和他的子民们该度过了怎样的艰辛岁月。当我与游人鱼贯登上涂山绝顶,走进禹王宫的一刹那,一种肃然起敬的庄严和肃穆油然而生。 禹王宫,俗称禹庙,庙前耸立一尊高大的石碑,碑上刻着古朴苍劲的“有夏始祖之庙”,该句乃摘录司马迁的《史记》。禹王宫始建于汉高祖十二年(公元前195年)。相传汉高祖刘邦统军镇压英布,路经涂山,饱览大禹遗迹,为使后人永远怀念这位先贤治水之功,就下令在涂山顶峰建造了禹庙。据载,唐代时,禹王宫就已有道士居住,一位叫李慎羽的道长,从长安引进石榴种植于涂山当地,由于这里气候和水土适宜,时至今日怀远石榴名扬天下。 禹王宫现占地3400多平方米,坐北朝南,按八卦方位排列,共有十个院落,有钟楼、鼓楼各一幢,殿宇房室40余间。禹王殿为歇山顶式建筑,屋面原为绿色琉璃瓦,今覆以青瓦。殿内正中奉祀大禹彩塑巨像,皋陶、伯益配祀左右。禹王宫主体建筑共有五进。其中,第二进里殿北东壁间嵌有苏轼书《涂山诗》石刻。第三进是禹王殿,殿内悬有木刻诗画数轴及楹联多幅。苍龙阁前现有一株雌雄同株的垂乳银杏,生机盎然,果实无核,堪称一绝。 走出禹王宫大殿,即将日上中天,我来到大殿北面的朝日崖,这是涂山观日出、看云海的绝佳之所。此崖君临大涧,其下悬崖峭壁,异常陡峻,石上镌刻“朝日”二字,相传为明代理学家朱熹所书。伫立朝日崖眺望山崖下素练一样缓缓流淌的淮河,不禁心潮起伏,远山和近水,城市和村庄,田园和阔野,将古老的珠城大地氤氲成一幅幅壮丽的画卷,令人流连忘返。 在涂山之南的半山腰上,有一尊巨石如慈祥的妇人端坐于山崖上,这就是传说中的启母石,亦即望夫石。相传大禹娶了涂山氏女,婚后三日便远离家乡治理水患去了,曾经三过家门而不入,一别十三载从未回家与妻子共享人伦之乐。涂山氏女每天在半山腰向南眺望,苦苦地盼着丈夫归来,可是,望穿秋水不见夫君。由于朝思暮想,精诚所至,终于化而为石,孤独地守望于昔日约会的老地方,望夫石因而得名。明代才俊邑贤袁赋诗云:“涂山之国临淮海,山中石母几千载。苦历冰霜不事妆,任教风雨颜无改。独坐崖头望百川,怀襄疏濬为桑田。平成底绪非无日,不恤三过实母贤……”。由此可见,古往今来的游人在凭吊大禹的同时,必然要对这位慈善贤能的开国母后致以敬仰和赞美。 安邦石和定国石乃是涂山著名的奇石之一,禹王宫偏东南,位于神马涧和石婆婆洼之间,在林木掩映的巨石上刻有稳健的“安邦”两个大字,即是“安邦石”;禹王宫北偏西蛇倒撑洼与佟洼之间,一巨石兀立道旁,上书刚劲有力的“定国”大字,即是定国石。从安邦石向南俯视可观赏到淮、濠二水波光萦回的浩荡之美,从定国石向北鸟瞰可饱览涡口、怀城(怀远)如火如荼的繁华景象。据载,安邦、定国墨迹,出自宋代大文豪苏东坡之手。东坡崇敬大禹精神,安邦定国乃颂扬大禹这位华夏始祖治理水患,安定民心,天下升平,国泰民安的丰功伟绩,开创了夏王朝四百余年的伟大基业。 涂山的圣泉和灵泉同样吸引着游人驻足观瞻,这两口名泉不仅有史料记载,更有美丽的民间传说撩动游人的心弦。据清嘉庆《怀远县志水利志》所载,“涂山西侧有圣泉,旧志云一名灵泉。”宋代大学士宋濂在《游荆涂二山记》中有:“微径有灌莽,抵石罅,储泉一泓,味甚甘,覆以生芡,日圣水亭,取水以雨多验。”又有嘉庆《怀远县志域志》引用康熙《凤阳府志》曰:(禹)庙西下陡峻处有灵泉清莹,四时不竭,遇旱祷雨,泉边辄应。故镌石曰灵泉。 至于这两口泉水的来历却源于美丽的民间传说,相传圣泉和灵泉是涡水和淮水中河蚌仙姑的化身。河蚌仙姑对淮河水怪无支祁贪婪成性、兴风作浪、谗害百姓、殃及天下的恶劣行径,深恶痛绝。在大禹治水大军与水怪无支祁殊死决战的关键时刻,水怪施法,水源断绝,饥渴难忍。为救禹王大军,两位仙姑不惜牺牲自己的酮体,用灵魂化成两眼深邃而澄澈的清泉,助阵禹王终于消灭了水妖无支祁。圣灵二泉恪守涂山腹部,年年岁岁目送淮水东流。泉上摩崖石刻“圣泉”二字,相传出自大文豪苏轼之手;圣泉南侧峭壁上“灵泉”二字,相传乃宋代濠州太守刘仲光题刻。据说,宋代建有“祷雨祠”,元代建有“圣水亭”,体现了地方官员为百姓求雨祈福的良苦用心。另据科普资料显示,圣灵二泉富含多种对人体有益的微量元素,用其泡煮涂山云雾茶,芳香萦绕,唇齿留韵。 位于白虎崖下的悬崖峭壁上镌有“旷览平成”四个大字,据载,是清代杰出的书法家、篆刻家邓石如的墨迹。邓石如自幼聪颖,大器早成,20岁就赢得书坛权威、经学大咖、金石名家和文坛泰斗的一致盛赞。他是“篆、隶、真、行、草”诸体俱全的书法大家。邓石如钟情于古老的涂山文化,崇尚大禹精神,游历涂山时留下这大气磅礴的笔墨瑰宝。“旷览平成”字体沉雄朴厚,笔触独到精深。旷览,即放眼远望,高瞻远瞩。平成,即地平天成。古籍显示,该句出自《尚书.大禹谟》,舜曰:“俞!地平天成,六府三事允治,万事永赖,时乃功。”《孔传》诠释云:“水土治,曰平;五行叙,曰成。”果不其然,笔者登临涂山极顶,远眺山川大地,田园风光,楼宇村舍,如诗如画,一览无余。 置身涂山文化语境,总有看不厌的历史掌故,赏不尽的人文景象。这里文化积淀深厚,历史遗迹数不胜数。诸如大禹召会诸侯议事的古村落禹墟、劈山导淮留下的杰作荆山峡、悲怆孤绝的卞和洞、人仙和美的狐仙洞、佛教圣地三皇庙(三圣寺)、天下第七泉白乳泉、美丽的传说凤凰池、震慑诸侯的上下洪、荆山古城遗址,以及诸神徜徉的卧仙石、涂山氏女生育夏启的台桑、大禹和涂山氏女恩爱相随的鸳鸯石、象征大禹与涂山氏女爱情之美的候人兮猗、历代官员朝拜大禹的歇马亭和拴马石等等,不胜枚举。 三国的曹操父子、唐代的柳宗元、宋代的欧阳修、苏轼、黄庭坚、明代的朱熹等名流宿儒,均在此留下众多赞美涂山、歌咏大禹功德的妙词佳章,为涂山积淀了深厚的文化底蕴。虽逾数千年风雨洗礼,却仍然久盛不衰。 这些关乎家国大计、关乎子孙后代、关乎民族未来的人文元素,如同源远流长的淮河神韵,激励着一代又一代华夏儿女瞻仰、传承和光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