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一版/ 03 版:专栏·理财 /下一版  [查看本版大图
本版导航 各版导航 视觉导航 标题导航
选择其他日期报纸

得了胆囊息肉怎么办?

皖西日报 新闻    时间:2024年03月26日    来源:皖西日报

  现如今,随着体检的逐步普及,胆囊息肉这个名词也越来越多地挂在人们的嘴边。由于对这种常见病的不了解,很多患者陷入息肉癌变的焦虑和恐惧中。本文为大家科普一下有关胆囊息肉的相关知识,让广大病友放下焦虑,正确接受治疗。
什么是胆囊息肉
  胆囊息肉又被称为胆囊息肉样病变,指的是发源于胆囊壁向胆囊囊腔内部突出或隆起的病变,也可以说是胆囊内壁上生长出来的一种赘生物,如同小米粒一般大小,直径在1-2毫米左右,大的息肉直径会超过2厘米,可以是多发性,也可以是单发性,发病率男性略高于女性,50岁以上患者发病率相对较高。从病理学的角度,可将胆囊息肉分为非肿瘤性息肉和肿瘤性息肉两大类,仅有5%左右的息肉为肿瘤性息肉,也就是会产生癌变的倾向息肉,可见胆囊息肉发生癌变的可能性还是很低的。
胆囊息肉的癌变风险有哪些
  胆囊息肉多无临床症状,绝大多数患者都是在体检中或治疗其它疾病时意外发现,很多患者在发现胆囊息肉后都会担心自己是不是已经存在胆囊息肉很久了?是不是已经癌变了?于是焦虑恐惧如同排山倒海般袭来。其实,胆囊息肉的恶变主要与息肉的形态、患者的年龄以及是否合并其他疾病相关,具体如下:
  胆囊息肉的形态:
  直径——当胆囊息肉的直径超过10毫米,恶变的几率就会急剧上升,尤其是老年病人,当息肉直径超过10毫米后,发生癌变的可能性会明显上升。
  数量——通常情况下,胆囊息肉的数量可以是单个,也可以是多个,大量的临床研究证明,单发性胆囊息肉产生癌变的几率要远远高于多发性胆囊息肉。
  无蒂形态——无蒂息肉就是直接生长在粘膜上的息肉,也称为宽基底息肉,是胆囊息肉出现癌变的主要危险因素之一,宽基底息肉癌变率是普通息肉的7倍以上。
  年龄:胆囊息肉恶变的风险与患者的年龄息息相关,随着年龄的逐渐增长,这一疾病的发病率及恶变会逐渐上升,年龄超过50周岁之后,胆囊息肉的发病率以及恶变的风险都会大大提升。
  合并症:如果患者合并糖尿病、原发性硬化性胆管炎、胆囊结石、脂肪肝等疾病,也会增加胆囊息肉恶变的风险。
如何治疗胆囊息肉
  由于胆囊息肉的恶变率还是很低的,所以绝大多数的胆囊息肉都不需要手术治疗。在超声诊断出胆囊息肉后,患者应该到正规医院的肝胆外科、普外科或消化内科就诊,让医生根据息肉的状况制定合适的方案进行治疗。一般来说,治疗主要包括定期随访观察以及手术治疗两种:
  定期随访:若是息肉直径没有超过1厘米,并且在生活中也没有任何症状表现,可以无需治疗,只需要按时复查即可。通常情况下,医生会建议患者每3-6个月进行一次B超检查,若是在复查期间,息肉的体积、数量等并没有明显变化,可以改为每1年复查1次。
  外科手术治疗:对于具有以下几点高恶变风险的患者,建议积极手术治疗,切除胆囊,防止癌变。
  (1)胆囊息肉的直径超过10毫米。(2)胆囊息肉合并胆囊结石、急性胆囊炎的人群。(3)息肉基地宽广的患者。(4)年龄大于50岁的患者。(5)短期内影像学检查提示息肉体积突然变大,尤其是合并腹痛、恶心等不适症状的患者。(6)对于担心息肉癌变的想法非常强烈,强烈要求手术的患者也可以对患者进行手术治疗。
  对于上述人群可以通过腹腔镜手术进行治疗,一般采取腹腔镜胆囊切除术,术后需进行病理学检查,如术后病理提示息肉癌变且已浸润到浆膜下层,则需行胆囊癌根治术。部分医院也会对高度怀疑胆囊息肉癌变的患者行术中病理检查,一次性解决问题。
胆囊息肉患者的日常生活管理
  胆囊息肉患者的日常饮食应当遵循低胆固醇的原则。胆固醇摄入过多会加重肝胆的代谢清理负担,并引起多余的胆固醇在胆囊壁结晶聚集形成胆囊息肉。因此,胆囊息肉患者应降低胆固醇摄入量,尤其是晚上。饮食中应鼓励患者多食用低胆固醇、富含维生素的食物,如新鲜水果、蔬菜、菌类、豆制品、鸡肉等,避免食用高胆固醇类食品,如蛋黄、肥肉、海鲜、动物内脏,尽可能少食油,不管是植物油还是动物油,包括坚果等富含油脂的食物都要少食,患者需戒酒。
  总而言之,胆囊息肉是临床常见疾病,虽然存在一定的恶变可能,但大部分还是为良性病变,广大病友可以放下焦虑和恐惧,平常心面对治疗,早日恢复健康!
  (六安市人民医院普外科 孙凯 朱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