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鸡烧板栗
皖西日报
作者:丁文新
新闻 时间:2023年10月12日 来源:皖西日报
丁文新
清晨,当第一缕阳光散发出娇羞的光芒,有一种声音高亢着叫醒沉睡的大地,还有梦乡中的人们。 小时候,在乡村,当书包在屁股蛋上悠打的时光,在父辈们起早歇晚赶着活计的年月,是什么让我们几乎准确无误地完成着课堂上朗朗的读书声,实现着田间地头春种秋收的辛勤耕耘?是它,像一位忠诚的战士,像一个严谨的护卫,盘点着村村寨寨的每一扇大门,惦记着劳累之后的每一家每一户。不论风霜雨雪,不论天寒地冻,迎来了太阳,叫醒了被窝里需要努力奋斗而不可贪睡的人。它叫公鸡,是威武、骄傲、忠于职守的代表,是希望的象征。 电子时代汹涌而至,公鸡的职责渐渐被人淡忘,虽然它的叫声依然高昂、依然嘹亮,虽然它不再受宠,虽然明白自己的工作已失去应有之义,不再成为乡间最振奋的冲锋号,但它依然不离不弃,保持着一如往昔的激昂和力量,伴随着大地上的每一轮日出。虽然舞台不再灿然炫目,但有一方空间让它再次找到了自己存在的价值,那就是灶台。 在每个人的记忆里,提到红烧公鸡,不仅仅是餐桌上一枝独秀的当仁不让,是油光锃亮的美味诱惑,是垂涎欲滴的大快朵颐,还有一份贵重、一份尊重。是宴席上的一道大菜,标志着高大上,是最诚挚、最热情的招待。在物质贫乏的年代,只有除夕之夜,或者家中来了尊贵的客人,才能杀鸡宰羊。如今,虽然餐桌花样繁多,红烧公鸡仍然是最能表达心意的一道传统美食,滋养着每一个人的胃口,还有每一段丰衣足食的时光。 红烧公鸡首选当年生的仔公鸡,还未开叫,两斤左右。将公鸡切块,素油炼锅,待油花飞溅、刺啦作响,倒入鸡块。在巧手与铁铲的翻飞之间,雪白的鸡块与滚热的油花亲密起舞,小小灶台周围便开始弥漫着喜庆的气息。当鸡块光泽渐趋金黄,酱油、食盐陆续加盟,之后盖锅。不一刻,袅袅的香气再也憋不住,一缕缕地从铁锅边缘乘虚而出,从厨房溜到客厅,溢出窗外。 公鸡是特行独立的,昂首挺胸,一步一个脚印,稳重而坚定。红烧公鸡也是如此。除了油盐酱汁等配料,容不得有其它任何食材的介入,只有到了桂花喷香的季节,板栗的赴约,才赋予这道菜唯一的绝配。公鸡烧板栗便成了中秋节前后最珍贵、最讨喜的一道招牌菜。 小余在温州打工已近二十个年头,大学毕业便只身独闯,每年,住在乡下的父母都会隔三差五地寄几只土公鸡过去,从未间断。家乡的味道,泥土的滋润,小余创业的劲头似乎更足。从一名不文,到有了房,有了车,有了一家三口,根的丝线把小余的乡思缠得更紧、拉得更长。给父母的钱是从来不缺的,除了日常的电话,回家看看的时日像四季的阳光,无论迟到还是早退,但不会缺席。中秋节前夕,当饱满的板栗开始挺起骄傲的脑袋,小余回到了家乡。不变的,仍是七十多岁的母亲熟稔的手艺,怎么也吃不厌的公鸡烧板栗。临别,小余带上父母打理得干干净净的两只仔公鸡,还有沉甸甸的10公斤锃亮浑圆的板栗,伴着一路风尘,让城里的妻儿,也尝一尝自己从母亲那里传承下来的公鸡烧板栗的人间至味。 清晨,在乡村,精神抖擞的公鸡伸长脖子,叫响了又一轮忙碌的序幕。站立着,公鸡是启明星,是生活前进的号角;躺下来,公鸡是一道人间美味,奉献着红尘最锦绣的生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