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一版/ 06 版:红土地·城事·茶舍 /下一版  [查看本版大图
本版导航 各版导航 视觉导航 标题导航
选择其他日期报纸

家乡的板栗园

皖西日报 新闻    时间:2023年10月12日    来源:皖西日报

  许鹏程

  儿时,金秋时节的板栗园是我们的乐园。
  农历七月底,漫山遍野的板栗陆陆续续成熟了。
  暑假还没有结束,我们仍然要放牛、割草、砍柴。每天,从板栗树林里穿来走去,哪里的板栗最先成熟,哪棵树结的板栗最好吃,早就摸得一清二楚了。眼看着板栗蒲都快要挣开一个十字裂,我们知道板栗肯定成熟了。从树林下走过的时候,顺手就将够得着的板栗蒲敲下来,双脚往栗蒲两端一踩,再用力向两边一分,三两个半红半黄的大板栗就往外一滚。剥去外面的硬壳,再撕去里面一层软皮,淡黄的板栗仁就出现在眼前。往嘴里一丢,一股清香伴着丝丝甜味就弥散在口腔里。
  中秋节左右,农户们已经把板栗打过了,孩子们就可以光明正大地上山找板栗。周末的时候,挎着竹篮,扛着细长的竹竿,三两个人一起,钻进板栗树林里。东瞅瞅,西望望,这棵枝摇摇,那棵树晃晃,总能够听到板栗蒲掉落的声音。眼尖的人瞅到高高的树头上还有几个板栗蒲,就双手抱住板栗树,双脚夹住树干,不停地用力蹬,几步就跨上树丫杈。再抓住树枝,连跨几个枝丫,就到了树中央。背靠着主干,站在胳膊粗的树枝上。底下的孩子赶紧把细长的竹竿递上去,然后站远点,一手遮着额头,一手指着树枝,指挥着树上的孩子敲击枝头的板栗蒲。三下两下,板栗蒲就“扑通扑通”落下来。半天功夫,就可以找到一小竹篮板栗。
  回家以后,找个竹筛,把这些红彤彤的板栗倒进去,晾在阴凉通风的地方;或者找个网兜装着,挂在屋檐下。十多天后,板栗壳的红色褪了一点,拿起来摇摇,会听到里面哈啦啦地响,这时候的板栗最好吃。用力一捏,板栗壳就裂开了,剥去外壳,里面深褐色的软皮已经皱巴巴的,两个指头轻一搓,皮就离开了板栗仁。这时候的板栗仁也是软软的,金黄色,吃到嘴里最甜。也有孩子把板栗壳剪开个裂口,然后在大锅灶上炒,炒熟后一捏板栗壳,外面的硬壳连带着里面的软皮就齐整整地离开板栗仁,一股熟板栗特有的香味就会扑鼻而来,吃到嘴里,又甜又糯。
  长大后,板栗园成了家里的聚宝盆。
  板栗树抗干旱,耐贫瘠,挂果年限长,是老百姓眼里的铁杆庄稼。包产到户以后,我们这里开始广泛栽种板栗树。在上世纪九十年代的时候,板栗大量出口到日本韩国和东南亚地区,价格蹭蹭涨,最贵的时候,抵得上猪肉价格。那时候,金秋季节真的是收获季节。处暑以后,漫山遍野,人声鼎沸。栗农们打板栗、剥板栗,卖板栗,忙得不亦乐乎。小镇上商贾云集,人头攒动。天没亮,四面八方的板栗就源源不断地运来了,真的是压断街。栗农们一歇下担子,商贩们就围上来,辨品种,看成色,简单讨价还价后,就忙着收货算账发钱。晌午的时候,街头露天摆放的板栗分拣机就响起来了。分拣、装袋、上车、发货,商贩们忙得连轴转,小镇上整夜灯火通明。这样繁荣热闹的景象要持续一个多月。那十几年时间,普通人家,一季板栗能卖一万多元,可以保一家人一年的日常开支,家家户户日子过得很滋润。中秋节前后,傍晚时分,好多人家都飘出阵阵栗香。板栗烧肉、板栗烧公鸡成了栗农们的家常菜。
  前不久,回了一趟老家,正是板栗收获季节。板栗园里,是忙忙碌碌的栗农;街头巷尾,是人声鼎沸的买卖。寂静了大半年的乡村仿佛忽然间满血复活。多么希望这样的场景经常出现在故乡的土地上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