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一版/ 06 版:红土地·城事·茶舍 /下一版  [查看本版大图
本版导航 各版导航 视觉导航 标题导航
选择其他日期报纸

中秋忆趣

皖西日报 新闻    时间:2023年10月12日    来源:皖西日报

  王康奇

  月到中秋分外明。年年中秋今又中秋。中秋佳节是中华民族的传统节日,是除春节之外中国人最为重视的节日。
  我想中秋一定是农耕文明的产物,春华秋实,到了农历八月,也是农作物成熟的季节,辛苦一年的农民此时停下手中的农活,用一种仪式来庆祝丰收,表达自己喜悦的心情。田野是一望无际黄澄澄的稻谷,荒坡上是饱满的玉米,地里的山芋也被翻出来了,晒场上是新摘的花生,院子的柿子树叶已经快要落尽,红彤彤的柿子挂在上面,十分诱人,南瓜、黄豆……处处都是丰收富足的景象。
  而对于我们小孩子,除了难得一见的丰盛的美食,就是可以在一起自由地嬉闹和玩耍,在我记忆中,最深刻的要数“玩火把”和“摸秋”。
  多年以后,我都固执地把中秋节说成是“火把节”,可见玩火把占据了我童年的大部分记忆。在那时那刻,在无边的旷野自由自在地奔跑,尽情地释放自己。最初的火把,是用木棍或者竹棍作为轴心,然后用稻草一层层地扎起来,用麻绳系紧。每到中秋来临,我们小孩子就早早准备起来,扎起火把放在草堆后面,暗暗比试谁扎得火把又大又紧。中秋之夜,大人们还在饭桌上谈天说地,酒酣耳热,我们的心就早早溜到室外,焦急地等待那个激动人心时刻的到来。
  等到旷野上升起一轮明月,小伙伴们都不约而同地溜出庭院,燃起早已经准备好的火把,使出吃奶的力气拼命地挥舞,火借风势、风助火威,田野上顿时火光通明,上下翻飞,煞是好看。有时我们还和邻近村庄的孩子比试,隔着一片梯田或是水塘比试谁的火把又大又亮。这样,月上中天的时刻,高高低低的旷野,层层叠叠的火把燃起来了,不断地游移,看不到尽头,夹杂着孩子的呼喊声,场面甚是壮观。那天夜晚,一般父母是不管我们的,可以任意地玩下去,直到发困的时候。有时,我们意犹未尽,还会重新回到打谷场,临时扎起火把,已是夜深人静,圆月西斜。有一次,我玩得太投入了,火星溅到身上,把我身上穿的毛线衣都燃着了,烧了一个大洞,我却全然不知,那可是我的叔叔从天津部队寄给我的,为此,我被母亲狠狠地批评了一顿。望着在那时称得上时尚的毛衣背心上的大洞,我也是后悔不迭。我们的火把也不断升级换代,用稻草扎的火把毕竟太笨重了。后来,我的小伙伴们开始用铁丝扎住棉花,再在棉花上倒上煤油,这样的火把轻便易燃。等点着以后,可以上下挥舞,火光四射,令人侧目。
  然而,随着一天天的长大,我却与火把渐行渐远,繁重的学习占据了我生活的大部分,再也没有时间去考虑如何扎火把、玩火把,直到玩火把成为回忆,感觉那是遥远的过去。
  此外,对儿时中秋的记忆就是“摸秋”,“摸秋”有不同的解释,儿时的我对此一知半解,参与的也不多,只知道八月中秋之夜,可以随意到别人的田里“偷”东西,而被偷之人也不会气恼、责怪和追究,在今天看来,这更像是在喜庆时刻的一种游戏,既然是被偷家庭,也说明家庭的丰收和富有。
  记得那一年大概七八岁的样子,中秋佳节,我们表兄弟表姐妹们都到我姥姥姥爷家过节,大概有十几个人吧,相约晚上一起去“摸秋”。那天并非朗月之夜,有时乌云遮住了月亮,大地显得忽明忽暗,一众孩子由大表姐领着,踏上了“摸秋”之途。我们这支队伍,真正是“乌合之众”,年龄上从几岁到十几岁不等,有男孩子也有女孩子,然而每个孩子此时都怀着兴奋而激动的心情,也许人天生就有一种“窃取”他人的心理。除了秋虫声声,大地显得非常寂静,路两旁是即将成熟的玉米,高高地挺立着,整齐得像是等待检阅的部队,除此之外,还有盛开的棉花,即将成熟的芝麻以及埋藏在田地里的山芋。“窃取”之事,摸秋之趣,如今想起,依然莞尔一笑。
  人生不过是一场过客,来来去去,聚散离合,唯如此,亲朋好友相聚才显得弥足珍贵。明月千里寄相思,中秋佳节是团圆的节日。儿时的中秋只存留在记忆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