皎皎中天月
皖西日报
作者:
新闻 时间:2023年07月13日 来源:皖西日报
在我们中国人的文化意象中,月亮是最为鲜明突出的,尤其是中秋月,遥远的古代就有秋祀拜月的风俗。《礼记》中有言,“天子春朝日,秋夕月。朝日以朝,夕月以夕”,这里的“夕月”就是拜月的意思。 中秋赏月,自然因为月亮的美好。《诗经》中就有一首《月出》:“月出皓兮,佼人浏兮,舒忧受兮。劳心蚤兮。月出照兮,佼人僚兮,舒窈纠兮。劳心悄兮。月出皎兮,佼人燎兮,舒夭绍兮。劳心惨兮。”月光如水,美人如花,明月、美人相辉相映,既活现出月下美人的迷离动人,又映衬出空中明月的皎洁可人。 仰望皎皎明月,会产生许多浪漫的遐想,嫦娥奔月,玉兔捣药,吴刚伐桂,人们极易进入神话的世界。那个射日英雄后羿的妻子——嫦娥,面对着手持宝剑威逼她交出不死之药的歹人蓬蒙,情急之下毅然打开药匣一口吞下药物,结果飘离地面,飞向天空。她牵挂着心爱的丈夫,就落在离人间最近的月亮上,被关在寂寞的月宫中,成了后羿痴痴仰望的倩影。那个手持板斧的吴刚,原在南天门当职,因惦念嫦娥分神,常疏于职守,被玉帝罚到月亮上去砍一棵叫月桂的大树,可无论他怎么用力,桂树依然枝繁叶茂,每逢中秋香气四溢。吴刚灵机一动,就把它的种子播撒到人间。 月亮美好的传说,触动古人的情感,于是中秋赏月、拜月、吃团圆月饼便成习俗,且演绎出许多浪漫的欢娱。相传古代齐国丑女无盐,幼年时曾祭拜月神,长大后因高尚的品德而被召入宫中却始终未得宠幸。某年农历八月十五,正在赏月的天子邂逅了静谧月光下皎洁宁静的她,被她淡然、清逸的气质吸引,遂封她为后。从此,便有少女中秋拜月,祈愿“貌似嫦娥,面如皓月”。唐代《开元遗事》也记载一个传奇:中秋夜,唐明皇偕杨贵妃在月下游乐,兴极之时,径自登入月宫,唐明皇还在月宫学得半部《霓裳羽衣曲》,后来补充完整,成为传世之作。唐明皇念念不忘这月宫之行,每年此时此刻,必要赏月一番。皇上有此雅兴,百姓便相效仿,月圆之时欢聚一堂,享受人间美景。 中秋赏月,唐代极盛,宋、明、清代更具规模,从各地至今遗存的许多“拜月坛”“拜月亭”“望月楼”古迹可见一斑。北京的“月坛”就是明嘉靖年间为皇家祭月修造的。每当中秋月亮升起,于露天设案,将月饼、石榴、枣子等供于几案上,拜月后,全家人围桌而坐,边吃边谈,共赏明月。南方洞庭湖一带,渔民还有中秋月夜对歌的习俗。“人间此境知难必,快意翻从偶然得。遥闻渔父唱歌来,始觉中秋是今夕。”诗人查慎行的诗作就描写了这一情景。 古代文人雅士更以秋节观月、赏月、玩月为雅兴或“时尚”。唐白居易中秋日会招呼友人一起赏月,“人道秋中明月好,欲邀同赏意何如”;刘禹锡也是如此,夜半看云开见月,于是“开城邀好客,置酒赏清秋”;司空图尤钟情于月,到中秋日表示,“此夜若无月,一年虚过秋”;王建对月怀人,起别离思聚之意,“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出身卑微的曹松看着月亮,想到的是月光的大公无私,“直到天头天尽处,不曾私照一人家”;身贬黄州的苏轼则在这美好月色之中,感叹人生的虚幻与短促,“世事一场大梦,人生几度秋凉”。 赏月吟诗,已然成为古代文人最浪漫的精神追求。千百年来,留下许多令人玩味的佳作。唐玄宗时才子张九龄,写了广为流传的《望月怀远》,留下“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的传世名句;宋代大词人苏东坡一首《水调歌头》,让“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千古咏唱;宋辛弃疾在《满江红·中秋》中也写道,“著意登楼瞻玉兔,何人张幕遮银阙?”晋代著名画家顾恺之,被朝廷任命为散骑常侍,与谢瞻住邻居。中秋之夜,顾在自家院子里赏月,诗兴大发,便高声吟起诗来。谢听到他的吟咏,亦隔墙称赞。听到谢称赞,顾更加兴奋,一句接一句没完没了地吟起来。谢陪他时间太长,欲入室就寝,临时找个下人,让他随机应变。人换了,顾恺之却浑然不知,一直吟咏到天亮才罢休。 可以想见,那高挂于天空的皎皎圆月在古人心中何等有分量,它撩拨了诗人多少浪漫的遐思与想象,而秋日赏月又氤氲着多么浓郁的诗意与高雅的文化! 令人遗憾的是,我们已远离了每年的圆月中秋,在“嫦娥奔月”由神话变为现实的今天,许多人折了想象的翅膀而背着功利的行囊在匆匆赶路,却无暇驻足仰望夜空中的那一轮皎月,任由它孤独寂寞地挂在高高的天幕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