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文化传承与发展的思考
皖西日报
作者:陆红轩
新闻 时间:2023年07月05日 来源:皖西日报
陆红轩
“刚柔交错,天文也;文明以止,人文也。观乎天文以察时变,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这是中国历史上对于文化最早的表述,意思是观察自然,来认知规律,注重文化,以治理天下。 关于文化的定义自古以来就众说纷纭,有人认为文化是一种广泛的影响力,从中华文化传承发展的角度思考,这种认识有一定道理。中国区别于西方,中国道路区别于西方道路,中华文化之所以具有改造世界的力量,总是要归结到中华文明是世界上唯一没有中断的文明上去,中华文化也是世界文化,中国的影响力离不开中华文化。 6月1日至2日,习近平总书记考察“一馆一院”并出席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时,再次将多年来对中华文明的深邃思考娓娓道来。 “中华文明的连续性,从根本上决定了中华民族必然走自己的路。如果不从源远流长的历史连续性来认识中国,就不可能理解古代中国,也不可能理解现代中国,更不可能理解未来中国。” 这种连续性,在960万平方公里的每一寸土地上得以证明。 在人文学科中,最重要的课题总是来自于普遍人性,每个人的最初疑问,直通最深学问。对一处地域的探索、感知最先来自于当地的风土人情,风土决定了地势、川流的走向,建筑构成的缘故,最终落脚成直观感受则称为人情,人情即是人文,是汇文成册,是口口相传,是衣食住行,是代际交替。一个地域的文化,就来自于当地自古以来生活的百姓最初的疑问。 六安人文如何发展到今天,早在皋陶时期就可窥见。原始社会运行混乱,出于对安定生活的渴望,百姓对究竟该做什么、不该做什么觉醒了最初的疑问。于是皋陶“明于五刑,以弼五教”,致使天下太平。先民对和谐社会的向往架构起中国最早的司法制度体系,这是六安这片土地最初的人文探索。 到了一百多年前的革命战争年代,时局动乱,一大批渴求知识,追寻真理,热切报国,想要改变现状的青年六安人走出深山,把星星火种带回家乡,不断开辟大别山红色土壤,引领百姓英勇革命,做回自己的主人。星火燎原,生生不“熄”,从此六安开启28年红旗不倒的革命史诗。 时间到了新中国诞生初期,为治理严重影响生产生活的频发水患,六安政府召集百姓自发兴修了新中国水利建设史上的奇迹——淠史杭工程。赤地千里变成了鱼米之乡,人间天河淠史杭对六安来说不仅是生命源泉,也是自力更生、顽强拼搏、牺牲奉献、科学求实的人文写照。 不同历史时期有不同的时代使命,唯有六安人乐观面对挑战、勇敢打破现状的精神风貌一直不变,随着时间积淀形成这里独有的人文特征。直至今天,我们仍继承、延革、运用着这些人文现象背后的精神本质,来为这座古老的城市源源不断地注入新鲜活力。 “盛世修文”,习近平总书记在考察文化传承发展工作时曾多次提及这个词。修,修古建筑,需要保护它本来的面貌,用现代技术将其加固得以长久矗立;修“文化”,需要保护它具有不朽价值的精神本质,并且为他注入属于当下的时代特征而不断流传。 盛世修文,是文化造就盛世,也是盛世延续文化。文化不是虚无的,我们既不能一味否认传统而妄自菲薄,也不可固执拒绝发展而故步自封,传承和发展是文明前进的一体两面。 传承发展不仅缘于使命、责任,也缘于一重独特的文化热忱,它发自于人们记忆里对时代的感知、怀念与温情。每个时代都有专属记忆,是由个体独特的记忆凝聚成集体共通的记忆,文化给予这种记忆一个载体 在每一个“老”六安人的记忆里,似乎都有儿时蹒跚踏上文庙前那座低矮的石阶。懵懂地触摸过沧桑千年的古城墙,在古楸树下捡起淡粉色的小花,踏着石阶走进文庙,一阵木香带来过去遥远的岁月。作为目前六安城区体量最大、保存最为完好的清代木结构古建筑群,文庙不仅承载起深厚的历史价值,也展现着传统与现代的交流碰撞。 今天,文庙带着一种丰富的层次感矗立在城市中,集市上孩童奔跑嬉笑,间奏着银杏树下老人缓缓落棋,汉服姑娘琵琶袖摇曳起清风,挥散开咖啡馆浓郁的香气,人潮人海中古建筑“复活”了原有的勃勃生机,一切时空与地域的矛盾在这里融汇出错落又和谐的景致。 文化传承发展,是为了让更多人回忆起来自中华大地根系古朴的自信与乡愁,根系向外源源不断输送营养而枝繁叶茂,脱离根系则成无本之木,无法生长;传承发展,也是为了让过去融入现在,让当下融入未来,创造出新时代新的文化成就。 “在新的起点上继续推动文化繁荣、建设文化强国、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是我们在新时代新的文化使命。”习近平总书记在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的殷殷嘱托澎湃着每一个文化工作者的心潮。作为文化工作者,以文化传承发展为职业的过程,像是同时兼具了“学生”与“老师”两种身份。 文化工作者,应当是一个合格的学生。就在不久前,高考落下帷幕,每一年的高考都是一场宏大的、关注度极高的社会热点,学子寒窗苦读最终是为了奔赴社会,用所学投身实践。《荀子·儒效》中说,“见之不若知之,知之不若行之”,其本意是想告诫后人,学习的本身不是目的,目的是投入实践,一个合格的学生应当用勤苦所学来做出实效。文化工作者也正像是一个个奔赴考场的考生,我们不仅要熟练理解、掌握文化理论知识,通过一场场外界环境带来考验,更是要运用所学投身时代需求,创造出属于新时代的新成就。 文化工作者,应当是一个合格的老师。习近平总书记曾指出:“我们的教师既精通专业知识,做好‘经师’,又涵养德行,成为‘人师’,努力做精于‘传道授业解惑’的‘经师’和‘人师’的统一者。”作为文化工作者,我们不仅要精通专业,为文化产品开拓市场,为文艺工作者提供途径,为文化输送扩宽渠道,也要涵养自身,要看到我们本身也是文化的继承人,每一个人都是中华文明的创造者,应当从我做起增强做中国人的志气、底气和骨气。 回顾我们的历史,来时的路并不是一帆风顺,历史上不乏有风高浪急乃至惊涛骇浪的时刻,一路走来,传承与发展是中华文明这条长河璀璨生辉、源远流长的不竭动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