见景生情念亡人
皖西日报
作者:张凤兰
新闻 时间:2023年02月23日 来源:皖西日报
张凤兰
1月6日深夜惊悉漆威老师因病去世,不愿相信,7日上午发了信息给大湾村何家枝书记,被证实。一时之间,鼻酸泪盈,不能自已。 漆威老师是金寨县斑竹园镇漆店人,大别山农耕民俗文化博物馆馆长,六安市民间文艺家协会副主席,六安好人,被誉为“大别山文化遗产的热心收藏者与坚定保护者”,于2022年12月中旬感染疾病,医治无效,于2023年1月6日晚在老家去世。年仅59岁。去世前在全国脱贫攻坚模范村——金寨县花石乡大湾村工作并生活。大家说,他的离世,不仅是个人家庭的伤痛,也是金寨民俗及收藏界的损失,大别山农耕民俗文化界的损失。 跟漆威老师有三面之交,是在2020年之前。那时候他在小南京金禾农业体验园,那里有他的第一个大别山农耕民俗文化博物馆,馆里有上千件农耕老物件,加上在老家收藏的上万件,是他近30年来,踏遍鄂豫皖三省十几个县,深入山乡僻所,走进田间地头,几乎倾家荡产,欠债60多万收购来的。慕其抢救农耕文化遗存,千金散尽仍执着的精神,我曾经以义工的身份走进体验园拜访过他。面对满墙绣花鞋及一件件不同年代的陶器、木雕、砖雕、生产工具、生活器具等老物件,少时在农村生活的场景扑面而来,一桩桩农耕往事被唤醒。感动之余,敬意油然而生。后来又带朋友去过两次。 那时候,金禾农业体验园利用农耕民俗藏品展示、手工作坊学艺、走进田间接触农作物、怀想红色历史等活动,吸引了大量城市学生来金寨研学,全国各地的游客和外国友人也对这个生动再现中国农耕文明的露天博物馆兴趣浓厚,体验园里人如潮涌。 2020年上半年,根据需要,他去了花石乡大湾村,那里有政府为他提供汪家老屋开设第二个大别山农耕民俗文化博物馆,并聘其为游客讲解。90多年前,汪家老屋是六安六区十四乡苏维埃政府所在地,是一方红色摇篮。如今,那间不收门票的农耕民俗文化博物馆,也是大湾村的亮点之一,是游客必去的“打卡点”。十几间屋子内,陈列着古建筑构件、粮食加工器具、计量器具、衣饰服装鞋帽等传统的生活生产用品,包括红色文物在内,至少有4000件。这些逐渐消亡的老物件,见证了大别山区农耕的变迁和过往。漆威老师将它们聚在这里,就是将历史和现代连接,向一波又一波游人展示着,唤醒大家不忘农耕文明,不忘来路的记忆。 他还数度受邀走进六安市、安徽省文化馆、科技馆展示自己的藏品,匠心传播大别山农耕民俗文化。并且,在政府的大力支持下,将在江店新城区的鄂豫皖红军纪念园开设第三个大别山农耕民俗文化博物馆。他说,他的漆店老家还有几千件,他希望这些藏品都能展出来,被世人看到。他的收藏事业算是壮志正酬,他的上万件藏品都在发挥作用,他却倒下了,痛兮! 漆威老师除了收藏,他的爱好还有写作和摄影。在我做《金寨视窗》旗下的光慈文学平台编辑的早期,曾经找他约过稿,他也是有求必应,给过一些,后面都标注的有日期,也有刊发纸媒的记载,都是十年前的作品,足见他对文字的执着和认真。家乡景色,乡俗文化,生活日常等,除了用文字记录,漆威老师也用相机拍下一幅幅传神之作。近年来,漆威老师的文字和摄影倾向于大湾村方方面面的记录。他为家乡默默地做了很多贡献。 我通过他的文字、摄影、藏品,了解知道他是烈士的后代,从小受到身为知识分子的奶奶的良好教育并酷爱读书。读书培养了他的人文情怀,不知不觉将他塑造成传播农耕文化的使者,一生坎坷,情怀不改。他有勤劳贤惠的妻子、懂事可爱的儿孙,他们是他坚定的支持者,他深爱他们,他爱家乡,爱得不顾一切。所以累了吧,要休息了。 “银屏有尔,书库存文,摄影图中景物在,见景生情念亡人。漆君人间走一趟,留文留物又留情。”他亦师亦友的乡亲方谦怀如此说。 漆威老师,安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