难忘媒体情
皖西日报
作者:李金生
新闻 时间:2023年02月23日 来源:皖西日报
李金生
我是1958年应征入伍的一名老兵,退役后在县国营企业工作,国家改革开放,提倡全民经商期间,我停薪留职,在县城开了一个茶庄。 1991年4月,正当春满大地、绿茶飘香的美好季节,我来到霍山采购新茶,当我登上南岳山的顶峰,俯瞰群山,深深地被茶乡美丽风光所吸引。一望无际的茶树阶梯似地盘踞山山岭岭,在山雾中若隐若现,近看茶树密密麻麻吐满新芽,一处处上百棵的兰草群绽放着洁白的花朵,幽幽散发着诱人的芳香,沁人心脾;众多的鸟群在蓝天白云中上下翻飞,如“行云流水”般的鸟浪,又似从天而降的海潮。 面对如同仙境的美景,我情不自禁地大声呼唤:“啊!南岳山呀!太美了,我来了。”于是,我兴致勃勃地顺着山中小道,向西行走,不大一会来到制茶高手张自清的家。张老见到我的到来,喜出望外,亲切地牵着我的手,一同走进客厅。客厅放着刚刚制好、当天采摘的新茶。当如玉如翠的芽朵呈现在眼前,我看了又看、闻了又闻,如同考古学家突然发现珍贵出土文物似的,爱不释手。我在茶杯里放进适量新芽,倒进开水约一两分钟,见茶汤徐徐展色,由浅入深,逐渐松开的芽朵,成“个”字形,犹如一群少女打着小雨伞,立于蒙蒙细雨之中。我迫不急待地饮了一口,自觉得浓浓的清香及淡淡的甘甜,盈留唇舌之间。 我和张老正在交谈时,桌上陆续端上十几碗美味佳肴,有香春、新笋、木耳及鸡鸭鱼肉,应有尽有,不同寻常的农家晚宴开席了,胜过春节团圆饭,我大饱了口福。 当红霞余辉逐渐消失在南岳山庄,夜幕降临,张老对我说道:“我大儿结婚还不到两个月,儿媳为了把新房腾出来让你住,她已回娘家去了。”闻听此言,我再三推辞,但都无济于事,只好客随主便,住进了新房。夜深人静的南岳山一片寂静,我仰卧在床,辗转反侧久久不能入睡:南岳山的美景、名茶及茶农的待客之道,像过电影似的出现在我的脑海中。我思来想去,如何报答他们的深情厚意?只有把在南岳山所见所闻,写篇文章,争取在报刊发表,这是对他们最好的回报。 我回到寿县,工夫不负有心人,《春游南岳山》文稿写成。万万没想到《新安晚报》不仅原文刊登了我的处女作,而且记者部王主任和摄像师一同来到我茶庄进一步采访,这对我来说是个天大的鼓励,不仅大大地提高我对写作产生的兴趣,而且一发而不可收。 打那以后,我接二连三地向《皖西日报》投稿(其时寿县隶属六安市),《泡茶的学问》、《大别山购茶记》……《皖西日报》陆续刊登。光阴似箭,我与“她”不知不觉打了18年的文字交道,但我从未去过报社,没有见过编辑一面。18年来,我写了大量的诗歌、小说、散文,经过编辑的精心修改,得到刊登。尤其是《艺海无涯苦作舟》、《乾隆廉政免贡茶》等作品的发表,在社会上引起很大的反响,有的称我是儒商,有的说我是学识深厚的文化人。当著名诗人陈益龄先生(已故)看到《皖西日报》登出的《茶香诗亦美》的文章后,立即写诗祝贺:邂逅文章慕此君,生花妙笔令蔡倾,业超陆羽传经久,诗吟东坡击节清,年年南岳深山里,几度茗香系我情。 有一天茶庄来了一位客人,说是专为我送一张《安徽日报》而来。他说道:我县领导手中都有一份《皖西日报》,由于经常在报上看到你的文章,对你有所关注,他们认为您只是位商人,又年过60,却在业务繁忙之余撰写了许多宣传家乡的文章,为了表彰您热爱家乡、创业创新的激情,县委宣传部把大别山茶庄的店名、您的名字都写进了《安徽日报》寿县宣传专版,文中呈献您以茶会友,大力宣传我国茶道精神,还以优美的二胡琴声弘扬寿州文化艺术,大别山茶庄可谓是寿县独特风景。 那位送报的客人走后,引起我深思,我仅写了些小文章,根本不值一提,但当地政府对我如此关注,还有多家媒体及读者对我的关爱,使我感到无比的欣慰和自豪。 我现在已年过80,衣食无忧,每天我都拉二胡为老伴奏梅葆玖先生生前所唱《梨花颂》,左邻右舍都夸我是幸福老人。但我念念不忘,我是适逢伟大的新时代,有了施展才华的机会,才有了今天的美满舒心生活。 在举国上下宣传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之际,向曾经对我报道过的、刊登过文章的众家媒体和亲切关注我的读者,致以诚挚的问候和崇高的敬礼。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