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医随感
皖西日报
作者:赵林
新闻 时间:2023年02月23日 来源:皖西日报
赵林
随着年龄的增长,与医护人员打交道的次数渐渐增多。 记得孩提时代,只要哪里不舒服,父母就会走个五里八里去请先生,(过去山里人对医生都这么尊称)。有时先生正在田里干活,卷起泥裤腿就上了岸,到家一阵听诊把脉,开下良方和苦药。 后来,一家人搬到镇上,离医院近了些。记得有一年夏天,我的嘴唇肿得老高,医院的王医师看了以后,配了几粒药,又交待搞点燕子窝泥和上香油抹一下,真的很神奇,第二天就消肿化脓了! 等到自己上了学,还曾看到一些小伙伴被预防针打哭的情形! 真正第一次见到外科医生做手术的场景,还是在小学那篇《手术台就是阵地》的文章中,有一幅白求恩大夫救治伤员的插图,文中有一句话说“白求恩医生两天两夜未合眼了”,当时对这位医生真心生敬佩,也感觉医生的胆子够大,居然在人体上动刀! 再到后来,父母慢慢变老,孩子渐渐成长,及自己人到中年后的偶尔不适,都是医护人员帮解决了痛苦,一直以来,我对医者一直心存感激的!有时与人笑谈,人生不可无朋友,友中更不可无医生! 记得过去在老家金寨梅山时,只要父母的身体哪里不舒服,哪怕半夜拿起手机就打昌武老同学的电话。在合肥时,也常常麻烦我的老学生简洁医生。 再次接触老家的医护人员,是疫情三年,由于父母年龄渐老,他们回乡定居的想法越来越浓,于是二老从合肥回到了老家,做子女最担心的是他们就医不方便。尤其想到过去县中医院那老桥头鸽子笼式的住院部,还有那停车老大难的县人民医院,真是心有余悸。 恰恰在一天夜里,父亲急需泌尿外科方面的急诊,经过120等无缝衔接,县人民医院的周医生等医护人员很快就解除了老人的痛苦。 年前,又恰逢二老新冠的救治,老母亲在社区医院就治愈康复。父亲由于状态较差,住进中医院感染科,经过梁医生等的精心治疗,一周也就康复出院。一大家人欢欢喜喜团聚在一起过大年,老父亲激动得给每个亲人都发了红包! 亲历了家人的几次就医,老区的就医环境真让我不敢相信:县人民医院及中医院的二十多层的住院部大楼及大型停车场和饮食,还有医护人员的年轻有为,让人耳目一新、惊叹不已,听说如今各乡镇医院的建设也很好!特别在这疫情三年里,老家医护人员的奉献和牺牲有目共睹! 我一直相信世界上没有包治百病的良药,我也相信世上没有不想治好病的医生。有时试想,就连那神医华佗也难治那一代枭雄曹操的头痛!所以偶闻一些伤医现象,感觉真是不可思议。这一行业理应受到全社会的尊重和理解! 众所周知,红色金寨、山水金寨是我们老家的品牌,我相信不久的将来,杏林春暖、医在金寨也是革命老区的一张名片!
|